他点击鼠标,调出一张展示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图片。
图片上有一个电子发射器,一个带有两条狭缝的挡板,还有一个接收电子的屏幕。
“还有一个更神奇的实验: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如果我们让电子一个个通过双缝,在没有观测的情况下,电子会表现出波的特性,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就像水波通过双缝时产生的条纹一样。但如果我们在双缝旁边安装一个观测装置,观察电子是从哪条缝通过的,电子就会立刻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屏幕上只会出现两个亮斑,分别对应两条狭缝的位置。”
陆云舟的手指在图片上比划着,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的观测行为,竟然改变了电子的状态!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是否太过局限?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是仅仅是我们观测到的样子,而在我们没有观测的时候,世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
陆云舟的讲解深入浅出,用一个个有趣的实验和故事,将深奥的量子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他没有使用复杂的公式,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片,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在场的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连之前觉得“量子物理很难”的陈萌萌,也睁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会点点头,似乎理解了其中的奥秘。
米雅坐在角落,同样被深深吸引。
陆云舟讲到的“观测影响现实”“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等概念,与她通过“星穹之引”感知到的跨时空连接隐隐呼应。易曾经说过,空间频率的操控本质上是对能量共振的把握,不同空间的能量有着不同的频率,只要找到对应的频率,就能实现空间的连接。而量子纠缠中那种无视空间距离的关联,似乎与她和易之间的意识连接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无论相隔多远,只要一方的意识发生变化,另一方就能立刻感知到。
她的心跳不由得加快,手指紧紧攥着衣角,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易尝试操控空间频率时的场景:易闭上眼睛,眉头微皱,手腕上的“星穹之引”胎记发出微弱的光芒,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在随着他的意识波动。
还有那些关于能量共振的讨论,易曾说过,万物都有自己的能量频率,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一样,只要找到相同的频率,就能产生共振,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当我们深入量子尺度的领域,很多我们认为是常识的规则都失效了。”
陆云舟的声音继续传来,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力量,
“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处,比如电子可以同时在两个地方出现,相隔遥远的光子能瞬间感应彼此的状态,即使它们相隔几光年的距离;甚至有科学家提出,我们的意识或许在量子层面上与宇宙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我们的思维可能会影响宇宙的状态。”
他谨慎地没有直接使用“神”或“超自然”这样的字眼,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但表达的意思足以让一群高中生感到震撼和兴奋。
几个男生立刻举手提问,有的问“意识能不能影响量子状态”,有的问“有没有可能存在平行宇宙”,还有的问“我们能不能通过量子技术实现时间旅行”,气氛热烈得像是一场小型的学术研讨会。
陆云舟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既专业又不失通俗,总能用简单的比喻把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
比如有人问“平行宇宙是不是真的存在”,他就用“掷骰子”来比喻,在我们的宇宙中,骰子掷出了六点,但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骰子可能掷出了一点,每一种可能性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宇宙,只是我们无法感知到其他宇宙的存在。他还提到了“多重宇宙诠释”,说这是量子力学中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但目前还没有实验证据能够证实。
自由交流环节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大家围拢着陆云舟,提问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
米雅犹豫了一下,也鼓起勇气,轻轻举起了手。
她平时比较文静,不太喜欢在众人面前发言,但今天这个话题实在太吸引她了,她心中的疑问也越来越多,忍不住想要得到答案。
陆云舟注意到她,笑着点头:“这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他的目光温和,没有丝毫催促,给了米雅足够的时间思考。
米雅深吸一口气,声音有些轻,但很清晰:
“陆学长,您刚才提到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似乎无视空间限制,无论两个粒子相隔多远,只要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另一个粒子就会立刻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是否意味着,在某种更深层的层面上,空间本身可能只是一种表象?或者存在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背景场’,比如像引力场一样的东西,使得这种即时关联成为可能?”
陆云舟有些惊讶地看了米雅一眼,显然没料到这个看起来文静、甚至有些腼腆的高中女生,能提出如此切入核心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