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愈立刻调整方案:让护士准备葡萄糖水放在床头,自己和外星疗愈师坐在床帘外,听科考员断断续续讲同伴的故事。投影里,当科考员说到“他最喜欢看地球的樱花”时,晓愈拿出手机,播放湘南医院樱花飘落的视频,轻声说“我们帮你把樱花带到这里,也算帮他看了”。科考员沉默了很久,终于伸手拿过葡萄糖水,小口喝了起来——那一刻,星愈馆的情绪感应玻璃,从浅蓝慢慢变成了暖粉。
中午,晓愈推着樱禾去了“身心护理实验室”。实验室的设计像一个“双轨护理工坊”,左侧的“生理护理区”陈列着针对不同星球环境的医疗设备:火星低重力康复仪、冥王星低温保温舱、海王星抗压营养液;右侧的“心理疗愈区”则放着各种情绪疏导工具:地球樱花冥想引导仪、火星星尘香薰灯、冥王星冰原声波疗愈器。中央的“关联分析台”上,正显示着一组数据:接受“身心双轨护理”的患者,康复率比“单一生理护理”高42%,复发率低35%。
“太奶奶,您看这个‘情绪-生理关联模型’!”晓愈指着模型上的红色曲线,“这是刚才科考员的情绪波动:刚开始皮质醇超标(焦虑),心率却正常(压抑),后来情绪释放后,皮质醇下降,食欲也恢复了——这说明生理指标能骗人,情绪不会。”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可现在有个新争议:有些老医生说‘我们是护士,不是心理医生,管不了心病’,年轻护理人却觉得‘不管心病,治不好身病’——该怎么界定护理人的‘心理干预边界’?”
樱禾让愈忆调出湘琴的“儿童心理护理日志”,翻到其中一页:“湘琴不是心理医生,却能陪萌萌玩花瓣;李爷爷不是心理医生,却能用茶疗安抚老人——护理人的心理干预,不是要做专业治疗,是要做‘温暖的看见’。”她看向晓愈:“告诉老医生,我们不用学心理医生的理论,只要学‘怎么听、怎么陪、怎么让患者觉得被懂’——这不是越界,是护理本该有的温度。”
下午,全球罕见病护理中心的巨幕上,实时播放着“星愈计划”的争议讨论:地球护理站的老护士说“我们没受过心理培训,做错了怎么办”,火星年轻护士反驳“太奶奶当年也没学过茶疗,不也帮了很多人”;冥王星护理站的医生质疑“心理疗愈太费时间,紧急情况哪有功夫”,海王星科考站的护士回应“这次科考员要是硬喂药,可能会更抗拒,反而更费时间”。讨论越来越激烈,直到有人调出《星愈集》里的一句话:“护理的终极目标,不是让身体康复,是让患者愿意好好活着。”
“太奶奶,又有新案例了!”晓愈的全息投影突然弹出,身后是火星部落的帐篷,“一个外星孩子骨折,怕疼不肯复位,家长让护士‘硬按住复位’,我们想先做‘樱花贴纸安抚’,可家长说‘你们这是耽误治疗’——该听家长的,还是坚持双轨护理?”
樱禾让愈忆调出自己的肯尼亚笔记,里面写着:“当年部落家长让我给发烧的孩子‘放血治疗’,我没听,而是用茶疗+西药,最后孩子好了,家长也认可了。”她对着晓愈说:“别和家长争‘对不对’,而是让他们看到‘有用吗’——先给孩子贴樱花贴纸,陪他玩一会儿,等他不那么怕了,再尝试轻轻复位。如果孩子还是抗拒,再和家长商量——护理不是要赢谁,是要对患者好。”
傍晚,樱禾坐在星愈馆的软榻上,看着情绪感应玻璃从暖粉慢慢变成金芒——那是因为海王星科考站传来消息:科考员不仅开始正常吃饭,还主动加入了“同伴纪念小组”,用樱花贴纸在纪念册上贴出了同伴的名字。愈忆推着小桌过来,上面放着一杯“安神茉莉茶”:用地球茉莉、火星安神草、冥王星冰晶叶混合煮制,茶杯上印着“心跳-情绪”双轨图标。樱禾抿了一口茶,熟悉的暖意里带着安神草的清冽,耳边仿佛又响起湘琴说“陪比治更重要”,想起李爷爷煮茶时说“暖能化疼”,想起科考员喝葡萄糖水时的那声轻叹。
“太奶奶,小远爷爷的全息投影来了!”晓愈的声音带着笑意,投影幕上,小远站在星愈馆的“共生屏风”旁,手里拿着《星愈集》的修订版,“我们决定在每个星球的护理站设‘身心护理角’,给护士做基础情绪疏导培训,还把您的‘三不原则’写进了手册:‘不否定患者的情绪,不强迫患者的配合,不忽视患者的心意’。”
樱禾看着投影里的小远,缓缓点头:“好,好啊……记得多问‘患者需要什么’,少想‘我们该做什么’……”她想说的话有很多,想告诉湘琴和直树,他们当年的“温暖看见”,如今成了宇宙护理的双轨智慧;想告诉娜拉和李爷爷,他们的“茶疗安抚”,成了心理干预的朴素样本;想告诉晓愈、晓续这样的年轻人,护理人的战场,从来不止在病床前,更在患者的心里——治好身体的伤,是责任;暖透心里的寒,是初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