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山河飘摇,风云变幻间,命运的丝线悄然将苏璎与沈砚牵引至钱塘江边的六和塔下。那日,苍穹湛蓝如宝石,丝丝缕缕的白云悠然飘荡,似是在这乱世中寻求一份难得的宁静。江风猎猎,带着江水特有的湿润与磅礴,扑面而来,撩动着人的发丝与衣角。滔滔江水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翻涌着白色的浪涛,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似在诉说着千古以来的沧桑变迁。
苏璎身着一袭鲜艳似火的红衣,在这天地之间,宛如一朵盛开的红莲,明艳动人。她步伐轻盈,宛如春日里翩翩起舞的蝴蝶,穿梭在前来六和塔祈福的人群之中。而沈砚,一袭素色长衫,手持画卷,儒雅之气扑面而来,恰似从水墨画卷中走出的翩翩公子。他的眼神在人群中逡巡,不经意间,与苏璎那灵动的目光交汇,刹那间,仿佛时间都为他们静止,周围的喧嚣瞬间隐去,只剩下彼此眼中的深情与惊喜。
“沈公子,真是有缘,竟能在此处与你相逢。”苏璎朱唇轻启,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山间清泉流淌,又似黄莺出谷,婉转悠扬。她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喜悦,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明媚而温暖,瞬间点亮了沈砚的世界。
“苏姑娘,想必是上天眷顾,才让你我在此重逢。”沈砚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柔的笑意,那笑容如同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大地上,充满了温暖与善意。他的目光紧紧锁住苏璎,仿佛在这乱世之中,她便是他唯一的光芒。
二人并肩漫步于六和塔下,江风如同调皮的精灵,在他们身边穿梭嬉戏。苏璎的红衣在风中肆意飞扬,恰似一团燃烧的火焰,为这略显萧瑟的江边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长,在地上交织成一幅绝美的画面,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爱情画卷。
沈砚率先打破沉默,他微微仰头,目光望向那波澜壮阔的钱塘江,眼中闪烁着光芒,缓缓说道:“苏姑娘,你看这钱塘江,它奔腾不息,气势磅礴,不知承载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又孕育了多少动人的故事。”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是从岁月深处传来的古老歌谣,带着一种让人沉醉的魔力。
苏璎轻轻点头,美目流转,望向江水,眼中满是感慨:“是啊,这钱塘江,不仅有着壮丽的景色,更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从古至今,多少诗词描绘着它的雄伟,又有多少人在这江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与感慨。”她的声音轻柔,如同微风拂过江面,泛起层层涟漪,在沈砚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李白的“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谈到苏轼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诗词的韵味在江风的吹拂下,愈发浓郁。他们对诗词的见解如出一辙,每一次的交流都像是两颗灵魂的碰撞,擦出耀眼的火花。沈砚为苏璎对诗词的深刻理解而惊叹,苏璎也为沈砚的博学多才而倾心。
随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绘画上。沈砚兴致勃勃地展开手中的画卷,那是他近日所绘的钱塘江景。画卷上,江水汹涌澎湃,仿佛要冲破纸张奔腾而出,六和塔屹立江边,庄严肃穆,塔上的每一层飞檐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塔铃在风中摇曳。苏璎凑近画卷,目不转睛地看着,眼中满是惊喜与赞叹:“沈公子,你的画技愈发精湛了,这画卷,简直将钱塘江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沈砚微微红了脸,略带羞涩地说道:“苏姑娘谬赞了,我只是随心而画,希望能将这眼前之景,心中之情,通过画笔传达出来。”苏璎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沈砚:“公子过谦了,绘画之道,不仅在于技艺,更在于用心。公子的画作,处处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世间万物的感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沈砚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乱世之中,能遇到一位如此懂自己的女子,实属不易。他看着苏璎,眼中满是感激与欣赏:“苏姑娘对绘画的见解,让在下受益匪浅。日后,还望苏姑娘能多多指点。”苏璎轻轻一笑:“公子客气了,我们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便是。”
谈笑间,苏璎不经意间抬手,腰间的“腰上黄”丝绦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吸引了沈砚的目光。那丝绦颜色微黄,绣工精美绝伦,上面的花纹似云非云,似花非花,透着一股神秘而古朴的气息。沈砚不禁好奇地问道:“苏姑娘,你腰间这丝绦甚是独特,想必有着不寻常的来历吧?”
苏璎低头,轻轻抚摸着丝绦,眼中流露出一丝温柔与怀念:“这丝绦乃是我家祖传之物,名为‘腰上黄’。据说,它承载着家族先辈们的祝福与守护,能保佑佩戴之人平安顺遂。而且,在家族的传说中,它还与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关。”说到此处,苏璎的眼神变得迷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
沈砚被苏璎的讲述深深吸引,他微微凑近,目光专注地看着苏璎,示意她继续说下去。苏璎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相传,在很久以前,我们家族的一位女子,与一位青年才俊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家族的反对。为了能在一起,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在一次分别之际,男子送给女子这根‘腰上黄’丝绦,承诺一定会回来娶她。女子日夜佩戴着丝绦,苦苦等待。终于,男子信守承诺,归来与女子结为连理。从此,这‘腰上黄’丝绦便成为了我们家族爱情与守护的象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