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嫔再次派人送来了礼物,这次的态度几乎带上了几分不易察觉的讨好,言语间多次提及“同住一宫,荣辱与共”。连一向眼高于顶的德妃,在请安时,也对朱婉清露出了难得的、算得上和善的笑容。
宜妃那边,依旧是称病不出,但据刘宝林悄悄递来的消息,宜妃宫中这几日气压极低,摔碎了好几套茶具。
而最明显的改变,来自内务府和宫中底层。
之前那些若有若无的刁难和怠慢彻底消失不见,送来的份例不仅足质足量,甚至偶尔还会多出一些时新巧样的点心或瓜果,负责的太监宫女态度恭敬得近乎谄媚。
连揽月轩里最低等的粗使宫女,走出去似乎腰杆都比往日挺直了几分。
朱婉清对此心知肚明。
她知道,太后这座靠山并非坚不可摧,今日的青睐可能源于一时欣赏,也可能带有更深层的政治考量。
她必须更加谨慎,不能恃宠而骄。
她开始定期前往寿康宫抄录佛经。
每次去,她都掐准时辰,绝不早到打扰,也绝不晚到失礼。
抄经时心无旁骛,字迹工整清晰,从不多言多语,除非太后主动问起。她偶尔会就佛经中某些不解之处向太后请教,态度谦恭好学,引得太后有时会多与她讲几句佛法禅理。
一来二去,她在寿康宫待的时间渐长,与太后的关系也在这抄经诵佛的宁静时光里,悄然拉近。
太后有时会问她几句家常,或是考校她几句诗书,看向她的目光,也渐渐从最初的审视,多了几分真正的温和与欣赏。
这一日,朱婉清抄完一段经文,正收拾笔墨,太后忽然开口道:“过两日,等景琰身子大好了,让他来哀家这里请安。那孩子,这次是受了罪了。”
朱婉清手中动作微顿,随即如常,温顺应道:“是。三皇子吉人天相,有太后娘娘和皇上洪福庇佑,定能早日康复。”
太后看着她沉静的侧脸,缓缓拨动着手里的佛珠,意味深长地道:“嗯,是个有福气的孩子。能遇到你,也是他的造化。”
朱婉清心中一震,面上却不敢显露分毫,只深深低下头去。
从寿康宫出来,秋日高远的天空似乎格外澄澈。
喜欢重生之婉清传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重生之婉清传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