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那抹罕见的笑意,在整个储秀宫内外传播开来。
朱婉清回到居所时,明显感觉到周遭氛围的不同。
先前那些或明或暗的审视、打量,此刻大多化为了更为复杂的情绪,忌惮、审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讨好。
就连负责管理她们这些秀女的掌事宫女,送晚膳来时,脸上的笑容都真切了几分,语气也格外温和:“朱秀女今日辛苦了,太后娘娘特意吩咐下来,说诸位秀女劳心费力,晚膳都添一道冰糖燕窝羹,以示体恤。”
这话看似是对所有秀女说的,但目光落在朱婉清身上时,那份意味深长,任谁都看得出来。
太后因谁而“体恤”,不言而喻。
同院的几位秀女,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一起用膳时,那位曾出言讥讽过朱婉清的孙秀女,低着头默默吃饭,再不敢与她对视。
而另外两位,则主动与她攀谈,言语间带着明显的结交之意。
“婉清姐姐,今日你那幅画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妹妹在下面看着,心都跟着飞到你笔下的仙山里去了。”周秀女依旧是那副爽朗性子,真心赞叹。
“不过是侥幸,太后娘娘仁厚,不忍苛责罢了。”朱婉清依旧是那套谦辞,笑容温婉,应对得体,既不显得傲慢,也不过分亲热,维持着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她心中清明,这些善意的背后,未必没有算计。
在这深宫之中,一时的风光代表不了什么,唯有谨慎,才能行得更远。
晚膳后,掌事太监前来传话,说明日陛下或许会亲至御花园,考校秀女们对宫廷花卉的认知与品评,让众人早作准备。
消息一出,秀女们刚刚稍缓的神经再次紧绷了起来。
太后的青睐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她们去留和命运的,终究是那九五之尊的皇帝陛下。
第二日,天气晴好,御花园内百花争艳。
秀女们身着统一发放的浅碧色宫装,梳着规整的发髻,按序立于指定的区域,宛如一片初生的新荷。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也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紧张。
朱婉清垂眸静立,心中却在快速回忆着昨夜恶补的各类花卉知识,从牡丹的品种到兰花的习性,力求不出差错。
今日与其说是考校学识,不如说是观察仪态、谈吐和心性。
约莫一炷香后,远处传来内侍清道的声音,随即,明黄色的仪仗缓缓而来。
皇帝在一众内侍宫娥的簇拥下,步入御花园。
他今日穿着一身常服,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随意,但那双深邃的眼眸扫过众人时,带来的压迫感却丝毫未减。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秀女们齐齐跪拜,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与颤抖。
“平身。”
皇帝的声音平和,听不出情绪。
他在早已备好的龙椅上坐下,目光随意地掠过眼前这片“碧色荷塘”。
考校开始。
管事太监点名,秀女依次上前,辨认皇帝随手指定的花卉,并简单品评。
大多秀女准备充分,回答得中规中矩,偶有出彩者,皇帝会微微颔首,但多数时候只是沉默聆听。
气氛看似平静,但每个人都绷紧了弦。安阳公主依旧伴驾在侧,她的目光不时扫过朱婉清,带着一丝冷意。
很快,轮到了朱婉清。
她深吸一口气,稳步上前,屈膝行礼,姿态优雅标准,无可挑剔。
皇帝的目光落在她身上,相较于看其他人时,似乎多停留了一瞬。
他并没有立刻指定花卉,而是端起手边的茶盏,轻轻拨弄了一下浮叶,状似无意地问道:“你便是朱正弘之女,朱婉清?”
这一问,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周围瞬间安静下来,连风吹过花叶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
朱婉清心中凛然,知道关键时刻来了。
她再次敛衽,声音清晰而沉稳:“回陛下,臣女正是。”
“嗯。”皇帝淡淡应了一声,放下茶盏,随手一指不远处一株开得正盛的兰花,“识得此花吗?”
朱婉清抬眸望去,只见那兰花形态优雅,花瓣洁白,唇瓣上带着淡淡的紫红色斑点。
她心中一定,恭敬回道:“回陛下,此乃绿云,是春兰名品之一。叶姿斜立,叶质厚硬,花葶较高,花开并蒂,色如翡翠落雪,香气清冽幽远,素有春兰皇后之美誉。”
她不仅说出了花名,更将其特征、品级、美誉一一道来,言辞准确,条理清晰。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讶异。
他常年居于宫中,见惯了人对名品牡丹、芍药的追捧,倒是少见秀女对兰花了解得如此细致。
他并未表露,只继续问道:“哦?那你可知,此花为何名‘绿云’?”
这个问题,就有些超纲了,更像是在考校她的机智和见识底蕴。
朱婉清略一思索,结合自己前世零星的记忆和今生所读杂书,从容应答:“臣女愚见,其名或源于其花色。此花虽花瓣洁白,但光线下细观,瓣质莹润透绿,尤其初开时,如绿意凝聚,加之花形优雅,簇拥如云,故得‘绿云’之名。亦有古谱记载,其名取自前人诗句,喻其高洁脱俗之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