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众人跟随夏冬春到了圆明园,虽然夏冬春不太搭理她们,但也不曾苛待她们。
齐太贵妃如今已经被孝顺的弘时接回王府奉养;倒是欣太妃选择留在了圆明园,没有去淑和府邸。
她当年得罪了夏冬春,此后便一直谨言慎行了半辈子。
后来她的女儿淑和并未和亲,而是得以留在了京城,她心中又是愧疚又是感激,带着淑和在夏冬春的殿外实实在在地磕了三个头。
敬太贵妃当年大受震撼,她从小就引导温宜交好弘曜,就怕她长大后被送去和亲,和弘曜关系亲近些,也能在皇上面前说上几句话。
经此一事,她心放下了一大半,淑和的母亲当年得罪了她,虽然当时就被罚了,还一直未得到晋升。
但皇后还能有这样一份慈心为她周全,料想温宜应该也能得个好前程。
从那以后,她对夏冬春是真心实意地维护,就算是夏冬春指着一朵红花说是绿叶,她都能笑着应和的程度。
以她的情商,要夏冬春高兴简直是轻而易举。
时间长了,其实她也乐在其中,她觉得夏冬春也不难伺候,像对待一个脾气不好的孩子就行,就当是温宜多了个娇惯长大的姐姐。
如今温宜的亲事也定了下来,是她精挑细选的富察家子弟,只因为温宜年纪还小,她还想多留她几年。
望着眼前开得正盛的芍药,想起从前的日子,她只觉得恍若隔世,突然听到后方传来笑语声,转头一看,原来是甄嬛和安陵容。
三人笑着见了礼,他们本就都不是什么刻薄的性子,从前也常常在一处闲聊,倒也真也处出来了几分情意来。
三人逛了逛便找了个湖边凉亭歇脚。
迎着温和的湖风,她和甄嬛摆开棋盘对弈,安陵容在一旁观战,偶尔绣两针手里为甄嬛准备的荷包,倒是比在宫里更加惬意了。
闲聊间谈起当今皇上,新帝登基未久,便以雷霆之势推行新政。
开海禁、派遣使团出海、革贪腐,延续先帝的“摊丁入亩”的政策、改革科举、限制八旗特权,缓和满汉矛盾、改编军队、稳定农、开展工业。
当然,这其中的过程也绝非一帆风顺。皇帝的举措,无疑触动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
也是到了这时,朝堂上的众臣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这位平日里一笑起来眉眼弯弯、看似温和无害的新帝,骨子里的强硬远胜于从前那位素有“冷面阎王”之称的先帝!
他性情难测,前一刻或许还对你笑得乖巧和煦,下一刻便能因一言不合,下令将你拖出去罢官流放,甚至脸上的笑意都丝毫未变。
更令人胆寒的是,无论是康熙帝还是先帝,多少还顾念着几分名声体面,这位新帝却全然不在乎这些。
曾有几位御史挺身而出,言辞激烈地与皇上据理力争,甚至扬言要以死明志,撞柱也要阻止皇上“毁坏祖宗基业”。
可最终的下场,却是被革去功名,子孙三代不得为官。不仅如此,皇上还让人将他们的言论原原本本地散播到民间。
本想借此博一个“悍不畏死”的忠直名声,到头来却被百姓骂得狗血淋头,反倒成了说书人口中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大臣们再不敢多言,几位宗室老臣无奈之下,只得前往圆明园,恳请太后出面劝诫皇上。
谁知他们不仅没得到支持,反而被太后一顿痛斥。
在太后看来,自己的亲儿子分明是治世明君,这些人不配合也就罢了,竟敢质疑皇上,简直是大逆不道。
几位老大人憋了一肚子气离开圆明园,彼此眼中都透着无奈。
早先就听闻这位太后并非贤淑温良之辈,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脾气竟还如此火爆。
你和她痛陈利弊,人家根本听不懂,翻来覆去就是她儿子是明君,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的;你和她讲宗族亲情,她就说族里欺负她们孤儿寡母,扬言要去找先帝评理。
他们还能说什么,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他们这才恍然大悟,皇上那股不管不顾的狠劲究竟是从哪来的,原来是有其母必有其子。
更让他们束手束脚的是,皇上登基后便重用了几位曾遭贬斥不得重用的的叔伯。
先帝兄弟多,如今剩下的都坚定站在皇上身后,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反倒显得他们这些跳出来反对的人,像极了不识大体的跳梁小丑。
“他们本来就不懂事!你如今这般辛苦操劳,他们这些族老不帮忙就算了,还处处拖你后腿,额娘见了他们就来气!
一个个腆着脸说些大言不惭的话,竟还想让我出面拦你,也不想想你是我亲儿子,真是异想天开!”
夏冬春看着儿子眼下的青黑,瞧着他比刚登基时沉稳了许多的模样,心头的火气又冒了上来,恨不能把那群人再叫回来痛骂一顿。
反正论嘴皮子功夫,他们也说不过她,她才不吃那套“以理服人”的规矩。
弘曜看着额娘气鼓鼓地把咬了一口的糕点扔回盘子里,忍不住失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