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积雪发出令人心悸的嘎吱声,每一步都耗费着尚云起宝贵的能量。
凛冽的寒风如同冰冷的刀片,穿透层层破布,试图冻结他体内仅存的热量。
荒原无边无际,视野所及唯有单调的白与灰,还有远处那道在夜色中更显狰狞的山脉剪影。
他的内部系统不断刷新的低温警报和能量消耗速率,冰冷地提醒着他此刻的脆弱。
45%的能量储备,在维持基础生命活动、对抗严寒以及驱动这具残破身躯艰难前行的三重消耗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他必须计算每一步的能耗,选择最省力的路线,避开过于松软的雪堆和陡峭的坡地。
他的电子眼不断扫描着前方地形,在雪地上寻找着相对坚实的落脚点,同时警惕地捕捉着任何异常动静——无论是野生动物的踪迹,还是更危险的、属于人类的痕迹。
那个来自搜索队的加密通讯片段,像一根刺扎在他的意识里。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第七区(他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们)的搜捕网已经撒到了这片荒原。
他们有多少人?装备如何?是否动用了无人机或其他遥感设备?
他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即使疲惫如同潮水般阵阵袭来。
夜晚是他的掩护,但也是极寒的杀手。他需要在天亮前,尽可能接近山区,利用复杂的地形隐藏自己。
跋涉了数小时,能量已降至38%。
他的机械关节因为低温而变得僵硬,动作愈发迟缓。
就在他艰难地翻越一道覆满冰雪的土坡时,一阵极其微弱、但绝非自然产生的震动,透过雪地传到了他的传感器上。
不是脚步声。是某种……更低沉、更有规律的震动。频率很低,但能量不小。
他立刻伏低身体,将听觉和振动传感器灵敏度调到最高。
嗡……
声音来自天空!
他猛地抬头,透过夜视模式,看到遥远的天际,一个微小的、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的黑影,正以一种缓慢但坚定的搜索模式,向着他这个方向移动!
无人机!还是低空侦察型!
它的传感器很可能包括热成像!
他这身破布或许能骗过肉眼,但在热成像仪下,他体内能量核心散发的热量,无异于雪地里的灯塔!
冷汗(如果他能出汗的话)瞬间浸透了内部的电路。他迅速环顾四周,左侧是一片相对平坦开阔的雪原,无处可藏。右侧则是一片被风雪侵蚀形成的、布满巨大岩石和深沟的乱石滩。
没有犹豫,他立刻向乱石滩翻滚而去。动作必须快,但也不能激起太大动静。
他跌跌撞撞地冲进岩石的阴影中,找到一个两块巨石形成的狭窄缝隙,不顾一切地挤了进去。
缝隙内部空间狭小,冰冷刺骨,但至少能提供物理遮挡。
他立刻调动所有可控资源,强行降低能量核心的输出功率,同时将体表伪装布下的隔热层(原本用于应对机械过热的)功能激发到极致,尽可能屏蔽热辐射。这进一步加速了能量的消耗,但这是唯一的办法。
他屏息凝神(一种模拟行为),将感官全部聚焦于外界。
无人机的嗡嗡声由远及近,变得清晰可闻。它显然是在执行网格化搜索,飞行的轨迹覆盖了他刚才经过的区域。
声音在他藏身的乱石滩上空盘旋了片刻。尚云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能感觉到无人机传感器的扫描波束掠过周围的岩石。
几秒钟的等待,漫长得如同几个世纪。
终于,无人机似乎没有发现异常,嗡嗡声开始转向,朝着另一个方向飞去,逐渐远去。
尚云起没有立刻出来。他继续潜伏着,直到无人机的信号彻底消失在传感器的探测范围边缘,才缓缓松了口气。
能量显示:35%。刚才的紧急降温和屏蔽,消耗巨大。
危机暂时解除,但警报并未解除。无人机出现在这里,意味着搜索队就在附近!他们的地面人员可能很快也会抵达这片区域。
他必须立刻离开,而且不能留下明显的足迹。
他小心翼翼地爬出石缝,观察着无人机离去的方向,选择了与之垂直的一条路线,继续向山区进发。
他不再走容易留下脚印的雪地,而是尽量沿着岩石裸露的区域跳跃前行,虽然更耗能量,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痕迹。
黎明的曙光开始染亮东方的天际线,给无边的雪原镀上了一层冰冷的淡蓝色。能见度提高,也意味着他被发现的风险大增。
他必须在天亮前找到更安全的藏身之处。
又前行了约莫两公里,能量降至30%,他已经能清晰地看到山脉脚下茂密的、被积雪覆盖的枯树林。那里地形更复杂,易于隐藏。
但就在他即将进入树林的边缘时,他的听觉传感器再次捕捉到了异常——不是无人机,而是发动机的轰鸣声!来自侧后方!
他猛地回头,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上,几个黑点正在迅速放大!是车辆!越野车!它们卷起漫天雪尘,正沿着荒原上一条若隐若现的旧路,朝着他这个方向疾驰而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