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窗外,市集的喧嚣如同永不落幕的背景音,掩盖着其下暗流的汹涌。李长乐坐在昏暗的光线下,汉斯·伯格的话语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他的心头。“变量”、“齿轮”、“守望者”、“终极权力”……这些词汇构建出的世界,远比他与苏婷、赵文轩的恩怨,甚至比“星海资本”的资本游戏,更加庞大和黑暗。
伯格将他视为一个可能打破平衡的“变量”。这既是认可,也是将他推向更危险境地的宣言。他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隐藏和自保的逃亡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影响棋局走向的“资格”——尽管这资格伴随着致命的危险。
他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位置和策略。
首先,是关于“守望者”。这个古老结社的目标是掌控“意识接口”技术,他们视罗曼诺夫为不受控制的威胁,同时也绝不会允许技术本身脱离他们的掌心。这意味着,他们既是罗曼诺夫的敌人,从更广义上讲,也可能成为任何试图独立研究或掌握该技术者的敌人,包括……未来的他自己。
其次,是关于罗曼诺夫。在“守望者”的压力下,她对自己的依赖可能会加深,但她的控制欲和多疑绝不会减少。她需要一把锋利的刀,但绝不会允许这把刀有自己的意志。
最后,是关于他自己。他不能成为任何一方的棋子。他必须利用双方乃至多方(包括伯格可能代表的某种隐性势力)的矛盾,在夹缝中壮大自己,最终形成足以自保,甚至能够制定规则的力量。
他的目光落在阿忠刚刚完成初步破译的一份文件上——这是从“星海资本”外围数据库被匿名节点(疑似“守望者”内部分歧者)接触过的区域中,恢复出的一部分残损数据。内容涉及“意识接口”项目一个名为“普罗米修斯之火”的子项目,其研究方向并非简单的读取或引导意识,而是……意识上传与数字人格的初步构建!
李长乐感到一阵头皮发麻。罗曼诺夫和“星海资本”的野心,竟然已经到了这一步?!他们不仅仅想操控活人的意识,甚至开始觊觎“数字永生”的禁忌领域!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当前科技伦理的边界!
而“守望者”对此的激烈反应,也就可以理解了。这种力量一旦失控,或者落入错误的人手中,引发的将是文明层面的灾难。
这份残损文件,或许可以成为他重要的筹码。
他仔细研究着文件内容,发现“普罗米修斯之火”项目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技术瓶颈——如何确保上传后数字意识的“连续性”和“真实性”,避免其退化为简单的数据复制品或陷入逻辑混乱。项目日志显示,他们进行了海量的模拟实验,但成功率极低,且极不稳定。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李长乐脑中滋生。
他或许可以,以一种无人察觉的方式,“帮助”他们突破这个瓶颈——当然,是以他可控的方式,并留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后门”。
这需要极其精妙的操作。他不能直接提供解决方案,那会立刻暴露自己。他需要像一个真正的“变量”一样,在看似偶然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关键的“灵感”或“工具”。
他想到了自己之前处理“诺德斯特罗姆”事件时,构建的那个极其复杂的、用于模拟和预测异常资金流动的动态神经网络模型。那个模型的底层逻辑,某种程度上,与模拟意识活动的复杂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能将这个模型进行改造和伪装,以一种“意外”的方式,进入到“星海资本”项目组某个成员的视线中……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游戏。一旦被发现,他将同时面对罗曼诺夫和“守望者”的怒火。
但收益也同样巨大。如果成功,他不仅能在“星海资本”的核心项目中埋下自己的钉子,更能借此深入了解“意识接口”技术的核心奥秘,为自己积累无法估量的知识和潜在力量。
他决定冒险。
他指令阿忠,开始执行一项名为“种子计划”的复杂任务:
1. 改造模型: 对他那个动态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深度伪装和重构,剥离所有与金融相关的特征,将其包装成一个用于“复杂非线性系统混沌边缘行为预测”的通用算法模型,并植入几个精心设计的、看似无伤大雅但极其隐蔽的逻辑“后门”和追踪标记。
2. 选择投放渠道: 避开罗曼诺夫和核心管理层,选择一个在“普罗米修斯之火”项目中地位中等、但以善于寻找和利用外部开源工具而闻名的研究员。阿忠很快锁定了一个合适的目标——一位名叫索菲亚·科尔的年轻女科学家,她的个人工作日志显示,她经常在几个专业的开源算法社区寻找灵感。
3. 精心策划“偶遇”: 李长乐让阿忠伪造了一个匿名的开发者身份,将这个改造后的模型,以“探索性研究代码”的名义,发布到索菲亚·科尔经常访问的那个开源社区,并确保其算法描述中的关键词,能够精准地匹配她近期正在苦恼的技术难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