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木门在李长乐身后无声合拢,隔绝了外界的一切。会议室内光线经过精心设计,既不明亮刺眼,也不显得昏暗,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一种严肃而私密的氛围。一张长长的、光可鉴人的黑檀木会议桌占据中心,围坐着七八个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长乐身上。这些目光带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审视、好奇、评估,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埃琳娜·罗曼诺夫坐在主位,她今天穿着一身铁灰色的定制西装,气场强大。看到李长乐,她脸上露出一丝公式化的微笑,抬手示意她左侧一个空着的位置:“李先生,请坐。欢迎加入我们的讨论。”
李长乐平静地走到那个位置坐下,将背包随意放在脚边,目光坦然地对上在座众人的审视。他快速扫视了一圈,将在座的面孔与“普罗米修斯”提前提供的那份简略名单对应起来。
有两位是“星海资本”的资深合伙人,眼神精明,透着资本掠食者特有的冷酷;一位是戴着金丝眼镜、气质严谨的中年男子,资料显示是某国际律所的顶尖合规专家;还有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是欧洲某知名大学的金融学教授,也是多家监管机构的顾问。剩下的几位,气质各异,但无一例外都散发着久居上位的压迫感,显然是来自其他利益关联方的代表。
这是一群真正的“玩家”,掌控着巨大资源和影响力的精英。
“各位,”罗曼诺夫开口,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这位就是李先生,我们刚刚成功完成的‘诺德斯特罗姆架构优化项目’的首席技术顾问。他的专业能力和效率,为我们规避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她用“架构优化”这样光鲜的词汇,来掩盖那场不见硝烟的数字化清理。在座的人都心知肚明,但无人点破。
“李先生年轻有为。”那位资深合伙人之一,一个名叫施耐德的光头男人,扯了扯嘴角,语气听不出是赞赏还是别的,“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处理掉……呃,‘优化’掉那么复杂的结构,令人印象深刻。”
“技术工具运用得当而已。”李长乐的声音经过变声器处理,平淡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起伏。
“工具固然重要,但执掌工具的人,才是关键。”那位金融学教授,莫里亚蒂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地看向李长乐,“李先生,据我所知,你在数字资产追踪和……‘数据净化’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很好奇,你对‘后诺德斯特罗姆时代’,相关资产和风险的流向,有何预判?”
这个问题很刁钻,既是考校,也是在试探他是否掌握了超出任务范围的信息。
李长乐早有准备。他没有直接回答具体资产的流向,而是从更宏观的技术层面切入:
“任何大规模的资金网络,尤其是涉及非常规流动的,其韧性并非体现在核心节点,而在于边缘的、看似无关的毛细血管式通道。约翰森体系的崩溃,会促使存量资金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加速逃逸或沉淀。追踪的关键,不在于追逐主干道的残影,而在于建立对这些毛细血管异常波动的监控模型,尤其是那些与新兴数字资产、跨境小额贸易、甚至虚拟服务交易相关的通道。”
他顿了顿,继续用那种冷静的语调说:“预判的基础是实时感知。传统的合规监控体系存在滞后性,需要引入更动态的、基于AI行为预测的侦测机制。这需要打破数据孤岛,但又在隐私和合规的边界上操作。”
他的回答避实就虚,展现了专业深度,却又没有泄露任何具体信息,完美地扮演了一个专注于技术解决方案的专家角色。
莫里亚蒂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欣赏,微微颔首,不再追问。
会议接着进行。众人开始讨论“诺德斯特罗姆”事件后,可能出现的市场机会、需要打通的新的政治关节、以及如何将约翰森留下的“遗产”(那些被切断的非法网络留下的权力和利益真空)进行悄无声息的瓜分和再分配。
李长乐大多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从这些人的交谈中,捕捉着碎片化的信息,拼凑着“星海资本”及其盟友的利益网络和行事风格。他们谈论着数以亿计的资金调动、影响着国家政策的游说策略、以及对某些关键人物的“影响力投资”,语气平常得如同在讨论午餐菜单。
这是一个他从未真正接触过的、隐藏在光鲜文明外表下的黑暗森林法则世界。
罗曼诺夫主导着会议节奏,她展现出极强的战略眼光和资源协调能力。她几次将话题引向某些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再次提到了“意识接口”和“生命数字化”,显然,这才是她个人,或者说“星海资本”更核心的野心所在。
“诺德斯特罗姆的麻烦,让我们损失了一些时间和资源,但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旧模式的脆弱性。”罗曼诺夫总结道,“未来的竞争力,在于对颠覆性技术的掌控。我们需要加快在关键领域的布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