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馆内部,气氛因不同区域而截然不同。一楼主会场人声鼎沸,媒体长枪短炮对准演讲台,学者和业内人士交头接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公开场合特有的、略带浮躁的学术气息。而三楼通往VIP休息室的走廊,则安静得多,厚实的地毯吸收了脚步声,光线柔和,透着一种不显山露水的私密与戒备。
李长乐如同一个灰色的影子,悄无声息地行走在走廊中。他的感知提升到极致,眼角的余光捕捉着每一个细节:隐藏在天花板角落的微型摄像头旋转的角度,站在走廊尽头犹如雕塑般的两名穿着黑色西装、耳戴通讯器的安保人员细微的站姿变化,甚至空气中那极淡的、属于高级清洁剂的特殊气味。
一切都在告诉他,这里的安保级别远高于普通区域,专业且低调。
他没有直接走向那扇紧闭的VIP休息室大门,而是在距离门口尚有十几米的一个开放式休息区停了下来,选择了一个背靠墙壁、能清晰观察入口且靠近紧急疏散通道的位置坐下。这个位置既能展现他的到来,又保留了足够的安全缓冲空间和观察视角。
他拿出手机,看似随意地浏览着新闻,实则通过屏幕反光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加密通讯器在他的衬衫口袋中保持着静默待机状态。
时间指向下午四点二十分。距离约定的四点半还有十分钟。
就在他看似放松地等待时,一楼主会场内,论坛已经正式开始。冗长的开场白和领导致辞后,第一位嘉宾正在发言。夏小暖坐在媒体席上,心不在焉地记录着,目光却不时瞟向嘉宾席上那个依旧空着的、属于埃琳娜·罗曼诺夫的位置。她内心的疑惑越来越重:罗曼诺夫博士为何迟迟不出场?那个匿名寄来入场券的人,到底想让她看到什么?
而三楼,李长乐的等待并未持续太久。
四点二十五分,VIP休息室那扇厚重的实木门从内部被无声地打开。先走出来的是两名身材高大、眼神锐利的保镖,他们的目光如同雷达般快速扫过走廊,特别是在李长乐所在的位置短暂停留了一瞬,确认没有威胁后,微微侧身。
紧接着,一位女士走了出来。
埃琳娜·罗曼诺夫博士本人。
与资料照片上的严肃形象略有不同,现实中的她看起来更瘦削一些,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合身的深蓝色西装套裙,灰金色的头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她的面容有着斯拉夫人特有的清晰轮廓,嘴唇紧抿,眼神冷静而深邃,仿佛能穿透表象直视本质。她身上没有多余的饰品,只有手腕上戴着一块功能复杂的智能手表。
她的出现,并没有带来什么强大的气场压迫,反而有一种属于顶尖学者的、极致的理性和专注感。但李长乐敏锐地注意到,她那双隐藏在镜片后的眼睛,在看向他时,闪过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如同精密仪器进行扫描般的光芒。
罗曼诺夫博士身后,还跟着一名三十多岁、提着公文箱、助理模样的亚裔男子,表情严肃,步伐沉稳。
一行人径直向李长乐走来。
“李长乐先生?”罗曼诺夫博士在距离李长乐三步远的地方停下,开口问道。她的英语带着轻微的俄语口音,但发音清晰准确,语气平和,听不出什么情绪。
李长乐站起身,微微颔首,用同样流利的英语回应:“罗曼诺夫博士。幸会。”
他没有伸出手,对方也没有握手的意思。这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保持距离的默契。
“很准时。”罗曼诺夫博士淡淡地说了一句,目光依旧停留在李长乐脸上,似乎在评估着什么,“里面请。”她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然后率先转身,在保镖的护卫下重新走向VIP休息室。
李长乐神态自若地跟上,步伐不疾不徐,与对方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那名助理则沉默地跟在最后。
进入VIP休息室,门在身后轻轻合拢,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音。房间内部比想象中更简洁,只有几张舒适的沙发、一个茶几和一个小型吧台。窗帘紧闭,光线来自几盏精心设计的暖色调壁灯,营造出私密会谈的氛围。空气净化器发出微弱的嗡鸣。
罗曼诺夫博士在中间的单人沙发上坐下,示意李长乐坐在对面的长沙发上。助理安静地站在一旁角落,如同背景板。两名保镖则守在了门口。
“李先生的英语很好。”罗曼诺夫博士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寒暄。
“略懂。”李长乐平静地回答,同样惜字如金。
“我们长话短说。”罗曼诺夫博士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膝上,目光锐利,“邀请您来,是因为我们注意到您对前沿技术,尤其是可能引发范式变革的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和资源。”
她顿了顿,观察着李长乐的反应,但后者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我们‘星海资本’专注于投资未来。而您,李先生,无论是您展现出的财力,还是您处理……某些麻烦时表现出的效率,都让我们相信,您或许是我们正在寻找的,能够理解并支持我们愿景的合作伙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