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田塍上,两侧的田里是沉甸甸的稻穗。稻穗使原本窄窄的田塍显得更加细窄了。稻穗在我的大腿上拂过,我知道我穿行在稻穗中,但我的两腿外侧并没有被稻穗拂拭的感觉。风从稻田上拂来,很惬意的感觉。我眯缝起眼睛,似乎想舒服地享受一下。但我一抬头,却见前面的天空乌云密布。我茫然四顾,周边没有一个人。稻田是很广袤的景象。我又仿佛置身在大海中,浪一阵一阵地汹涌而来。我想逃,但是,双脚被什么东西缠住了,动弹不得……
这样的梦境,似乎很像关羽的走麦城。只是关羽是骑着马,马腿被麦秸结成的绊索缠住了,才导致了失败、导致了被杀。而梦中的我并没有骑着马,只是行走在稻田中间的田塍上,怎么也像是双脚给缠住了呢?难道也会有什么厄运在我前行的路上正等待着我?
毕业之后,我重返单位工作。工作是我原本熟悉了的,自然不必再去走熟悉那套程序。我所要做的,只是将我脱产学习的这两年中,国家新下达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学习和熟悉一遍而已。这两年中,国家确实有许多新的政策出台,给我总的感觉是,经济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了。国家局顺应了这种变化的趋势,在工作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许多原本口气严厉的规定也渐渐成了原则性的要求,口气已变得活泛。
让我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同事们对我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尊重度增加了,时或出现讨好的笑容,虽然,这种笑容是私下的,这也足以让我受宠若惊了。我知道,这是因为我已不再是借用人员,不再是“以工代干”的身份,我已是与他们一样的机关正式行政编制的公务员。我已不再是需要唯唯诺诺,任何事都得看旁人眼色的“小媳妇”了。我虽然不能说我已熬成了“婆”。但是,在当时的五县两区本系统中,我是第一个年轻的党员大学生。在那时,提拔干部要求“四化”。所谓的“四化”即为: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四个化”我都理所当然地具备了。这是一个让我乐在其中的现实。也常常带给我内心莫名其妙的躁动。
事情似乎也确实正朝预期的方向发展。重返单位没多久,我便被任命为个私经济科的副科长。所谓的“科”,其实只是股。在干部序列中,还未入流。之所以将股称作“科”。大概是自我安慰的一个把戏吧!这且不去管他,至少,我已不再是一般的办事员了。这个科是新设立的。可能是顺应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那时候,个体私营经济已不仅仅局限于原来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家庭工业已开始在农村出现。尤其是被称作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地的那一带,传统的家庭丝织机几乎已成燎原之势。
在脱产读书行将期满之时,为撰写毕业论文,我曾去那边的其中一个乡做了一次调研。那个乡下属的一个村,地处偏僻,在家庭丝织业渐渐兴起之时,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市场。市场虽不很大,但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形成,不能不让人深思。更让人深思的是,这个市场存在的时间很短,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它出现了,在人们关注它的时候,它却夭折了。如昙花一现般地让人惋惜。
我在读书前已在工商部门工作几年,自然对这件事情比较关心。所以,做毕业设计时,我以此作为我的论文选题。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特意回了一趟局里,向局长做了专门汇报。发展市场和管理个私经济,是工商部门“六管一打一制止”职能中的“两管”。局长也很重视,为了能让我搞好这一次的调查研究,还特意帮我联系了那个乡的乡长。请她帮我安排好吃住的地方。
这个乡属这个区最偏远的乡。与邻省接壤,不通公路,进出靠轮船。轮船载着我“突突”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一个简易的石埠。上了岸之后,还得走老长一段田塍,才到乡政府大院门口。我被安排在那幢三层楼的二楼一间房间里,房间是一个直通间,没有卫生间。房间的前面是一条长走廊。走廊的东西两头各有一个水槽。清晨的洗漱便在这个水槽上进行。
二楼和三楼似乎都是乡干部的临时宿舍,但住的人不多。时间又在春节之后的正月半左右,大部分的乡干部,可能还在忙着做客呢!乡长接待我,帮我安排好的住宿之后,又指了指食堂的方向,便自顾自地走了。说有什么困难可去找她。住和食的问题都解决了,我自然能不麻烦便尽量不去麻烦她。乡长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黑而且胖,属农村常见的那种大嫂类型。走在农村的集市上,绝对不会让人感觉这位是乡长。
我踏入这个市场时,市场内已经门可罗雀。临时搭起的预制板摊位,一排一排搁在那儿。四周的门面,清一色地已全部关闭。我独自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市场内兜了一个圈,想象不出这里曾经的繁华。也想象不出突然夭折的原因。好在市场坐落在一个村庄中,市场的大门口正对着一个河埠。河埠上有妇女直起正洗涤衣服的身子,扭着头在看我。我估摸着她一定在猜测:“这个人是来干什么的”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