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郑怀明想要江河上理工大的研究生,江大的张振云也在打这个主意,还特意给女儿打去电话。
“女儿, 最近很忙吗?”
“忙,忙着帮江河花钱呢。”
“呵呵,这不是好事嘛,只要你别把钱花在刀背上就行。”
“咋了,你打电话找我有事?”
“嗯,江河现在不是已经大三了吗,你觉得让他来江大上研究生怎么样?”
“他?上研究生?你在开什么玩笑,他研究什么?”
“重点不是研究什么,重点是江大想要一份师生情义啊,你帮老爸和他说说。”
“哼,他还不知道你是我老头呢。”
“那你怎么不能一直不告诉他吧,帮帮老爸,到时成功了有你好处。”
“行吧,我试一下,不保熟的哈。”
.......
12月,辰星总部的地下室工程终于完工交付使用,因为江河想提前启用地下室,所以在离主体建筑几十米的地方开了一个临时通道,可以直接从这里进出地下室,完全和工地的正常施工互不干扰。
这天理工的二十几名教授和几十名研究生走进地下室,他们将会在这里封闭工作至超算组装完毕。
这次江河打算组装核的超算中心,这是他根据目前自己的经济实力能够组建的最大算力标准,没办法,超算太烧钱了,光脑曾经说过,1万核的超算可以让人工智能恢复20%的功能,他不知道20%是什么概念,想来应该比后世的人工AI要强大的多,毕竟光脑属于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就算20%应该也很强大。
不过扩容的事情,江河肯定是优先考虑,所以机柜全部要求使用液冷模式,这样能够最大的节省占地空间,这次通过摩根大通那边帮忙采购的是目前市面上最先进的6核CPU,比东湖一号那边用的4核要更节省空间,像标准 42U 机柜需要安置200个,整个计算区域大概是600平,这已经是江河能够压缩的极限,不过摩根大通那边也说了,如果是年后再采购,那边可以提供8核的CPU,这样计算面积还可以压缩25%。这也打消了江河想等香港那边的钱回来后再订一批的打算,不过现在的算力应该暂时够用,还是等这次组装好了看看效果再说。
东湖一号地下室的微型超算,江河并不打算拆到这里来,只要这边的超算正式联网后,东湖一号那边可以马上获得权限,将本体转移至这里,届时东湖一号那边也能共享这边的算力,也就是说江河人在家中就可以使用人工智能。
近百人在地下室忙碌着,开始江河本打算请十几人就差不多了,谁想到竟然来了这么多,这下好了,一个人安装调试两个机柜就没东西可装了,没办法,老师们难得遇到这样的机会,更别说他们的学生,此次能够给安装超算,还不把自己得意学生也带过来亲自上手体验一番,所以江河原打算一周的工作量被老师们一天就搞定了,而且再有一天调试就可以投入使用。
“散热模块调试完毕”
“计算模块调试完毕”
“电源系统调试完毕”
“网络设备调试完毕”
“存储模块调试完毕”
忙了两天时间,经过每个节点和机柜的检测和调试,最终机房里传来了此起彼伏的调试完毕报告。江河的心情有些亢奋,这可是自己心心念念等了一年的大型超级计算机,手上的启动键只要一按下去,光脑就可以正式的活过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能做一个“小爱同学”。
激动地心颤抖的手,左右看看围在自己身边的那些同样激动的老师们,江河满面通红的按下了启动键,整个机房传来一阵密集的嗡嗡声,各个指示灯开始变绿。
“散热模块运转正常”
“电源系统正常”
“测试计算模块!”江河下达了指令,一名老教授早就已经准备好“求解大规模稠密线性方程组 (Ax=b)”,测试系统浮点计算峰值和稳定性,“350万亿次 / 秒” 那名老教授激动的说道。这个结果是超出预期的,只要能够达到100万亿次就已经算是合格。
此时一名教授输入另一道测试题“求解稀疏对称正定线性方程组”。这道题对内存带宽和通信效率要求高,比 HPL 更能反映实际应用性能,同样非常优秀。
此时江河才算是放下心来,后面还有通信与网络测试,验证节点间协作能力,存储 I/O 测试,综合性能与稳定性测试。
不过计算模块的投资占比达到了总预算的60%,它的测试成功最起码已经能够保证这次组装成功一大半。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各项测试基本没有问题,就算有些小问题,现场可以微调过来,现在还剩最后一项测试了---“稳定性”,这台超算要长时间运行72小时以上才算是彻底完成测试。不过江河并不担心,到目前他认为测试已经完成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