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轮到了张阳和李栓柱休假。
张阳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仔细数了数里面叮当作响的银元——整整八块大洋。
这是他这几个月来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家当。
“栓柱,起来了!”
张阳轻轻推了推旁边铺位上还在酣睡的李栓柱。
“今天休假,跟我进城转转,我请客,带你去吃好的。”
一听“请客”二字,李栓柱顿时来了精神,一骨碌爬起身来:
“要得!阳哥你等我洗把脸!”
两人收拾利落,走出文庙营房时,太阳才刚刚升起。
初春的晨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李栓柱脸上的兴奋。
“阳哥,你真要请我吃饭啊?”李栓柱搓着手,不敢相信地又问了一遍。
“当然,我啥时候骗过你?”
张阳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今天带你去见见世面!”
乐山城门已经热闹起来。
挑担的、推车的、骑马的、步行的,各色人等穿梭不息。
守城的士兵歪戴着帽子,斜挎着枪,有气无力地检查着进出的人群。
一进城,喧嚣的市声扑面而来。
“豆花饭!热和的豆花饭!”
“叶儿粑!刚出笼的叶儿粑!”
“麻糖!甜掉牙的麻糖嘞!”
“炒米糖开水!暖心暖胃咯!”
各式各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夹杂着车马声、讨价还价声、小孩哭闹声,奏响了一曲市井交响乐。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绸缎庄、杂货铺、中药店、茶馆、酒肆...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
小摊贩们沿街排开,卖着各式各样的小吃和日用品。
李栓柱看得眼花缭乱,不时拉扯张阳的衣袖:
“阳哥,你看那!那是啥子?”
“哇,那玩意好像很好吃的样子!”
张阳虽然来自未来,见识过更大的世面,但也被这原汁原味的民国市井风貌所吸引。
他好奇地打量着一切,仿佛在参观一个鲜活的历史博物馆。
“走,先填饱肚子!”
张阳拉着李栓柱走进一家热闹的食铺。
铺子不大,摆了五六张方桌,一个肩搭毛巾的伙计忙前忙后,见两人进来,高声招呼:
“两位老总,吃点啥子?”
“有啥子好吃的?”
张阳饶有兴趣地问道。
“豆花饭巴适得很!面条也安逸!还有刚蒸好的粉蒸肉!”
伙计如数家珍。
张阳看了看墙上挂着的木牌价目表:
豆花饭每碗五十文,面条六十文,粉蒸肉一百二十文。
他心下默算,一块大洋能换一千文铜钱,这物价还真不贵。
“来两碗豆花饭,再加两碗面条!”
张阳阔气地说。
“好嘞!两碗豆花饭,两碗面条!”
伙计朝后厨高声喊道,随即给两人各倒了碗粗茶。
李栓柱小声说:
“阳哥,这也太破费了...”
“没事,今天管够!”张阳笑道。
不一会儿,热腾腾的豆花饭和面条就上桌了。
雪白的豆花浇上红亮的辣油,配上糯软的米饭,令人食欲大开。面条则是用粗瓷大碗盛着,汤头上漂着油花和葱花,香气扑鼻。
李栓柱吃得满头大汗,连连称赞:
“好吃!真好吃!比营里的伙食强多了!”
张阳也吃得津津有味。穿越以来,他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像样的饭菜。
吃完饭,张阳付了账,一共花了二百二十文钱。
他直接付了一块大洋,伙计找给他七百八十文铜钱,沉甸甸的一大串。
“阳哥,咱们现在去哪?”
李栓柱摸着圆滚滚的肚子问道。
张阳想了想说:
“你不是好久没回家了吗?今天去看看你娘吧?我去买点东西给你娘带回去”
李栓柱本来就因饷钱被扣,生活拮据,听张阳这样说,眼睛一亮,感激地说道:
“阳哥,真的谢谢你!”
两人先在粮店买了十斤米(花费一百二十文)和五斤面粉(花费一百文),又在油坊打了两斤菜油(花费一百六十文)。
张阳还特意去割了两斤猪肉(花费二百四十文),称了一斤红糖(花费六十文)。
看着这么多礼物,李栓柱既高兴又不安:
“阳哥,这太让你破费了...”
“客气啥?你娘不就是我娘吗?”张阳真诚地说。
李栓柱感动得眼圈发红:
“阳哥,你对我太好了...这辈子我都记得你的恩情...”
“说这些干啥?走,回家看你娘去!”
张阳提起米和面,李栓柱拎着肉和油,两人朝城东走去。
李栓柱家住在乐山城东的棚户区,低矮的茅草屋挤挤挨挨,泥泞的小巷弯曲狭窄。
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在路边玩耍,看见两个穿军装的过来,一哄而散。
来到一扇破旧的木门前,李栓柱激动地喊道:“娘!我回来了!”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探出身来。看见李栓柱,她顿时泪流满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