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6 年仲夏,当 “晚星艺术基金” 十周年庆典的余温仍在全球蔓延,林晚星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大汉丝路》的筹备核心 —— 全球选角工作中。这部承载着丝路文化传播使命的历史大片,自剧本研讨会后便备受瞩目,而选角作为 “让历史人物活起来” 的关键一步,更是牵动着无数历史爱好者与影迷的心。
在选角启动发布会现场,林晚星身着一袭简约的亚麻色长裙,身后的背景板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与汉代人物复原图交相辉映。“《大汉丝路》不是一部靠流量堆砌的商业片,而是一部需要用演技与敬畏之心去诠释的历史史诗,”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媒体与行业嘉宾,语气坚定而诚恳,“因此,我们的选角原则只有一个 —— 实力优先、贴合历史形象。无论是国内角色还是国际角色,都必须让观众相信,他们就是从历史书中走出来的人物。”
随着选角通道在全球同步开启,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伊朗、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员纷纷投递资料,一场跨越国界的 “演技与形象的双重比拼” 正式拉开帷幕。而林晚星与选角团队则化身 “历史的把关人”,在海量的资料与试镜片段中,为每个角色寻找最契合的灵魂。
《大汉丝路》的选角,始终围绕 “如何让历史人物既真实可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林晚星与选角导演、历史顾问组成专项小组,制定了详细的选角标准:演技上,要求演员具备驾驭复杂情感与历史语境的能力,能精准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上,需贴合汉代及西域、希腊等地区的历史风貌,避免 “现代化”“脸谱化”;文化理解上,国际演员需对丝绸之路历史有基本认知,国内演员需熟悉汉代的社会背景与人物风骨。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选流量明星来提升热度?” 林晚星在选角工作会议上对团队说,“因为张骞、汉武帝这些历史人物,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容不得半点敷衍。流量只能带来一时的热度,但只有实力与贴合度,才能让这部电影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
为了确保选角的公正性与专业性,团队采用 “双盲试镜” 模式 —— 演员试镜时不透露姓名与过往作品,仅通过表演片段与形象展示进行打分;历史顾问则全程参与,从人物的神态、语气、肢体语言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这种模式既避免了 “光环效应” 的影响,又能让团队更专注于演员本身与角色的契合度。
国内角色的选角,聚焦 “汉代人物的沉稳与风骨”,既邀请德高望重的老戏骨奠定基调,也启用有潜力的新生代演员注入活力,形成 “老中青” 三代演员的合理搭配。
在确定 “汉武帝” 的扮演者时,选角团队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第一时间向李雪健发出了邀约。这位深耕影视圈数十年的老戏骨,以精湛的演技与严谨的创作态度着称,曾塑造过多个经典历史人物形象,其身上自带的 “沉稳威严” 气质,与汉武帝 “雄才大略、威严果决” 的历史形象高度契合。
“汉武帝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帝王之一,他既有开拓疆土的雄心,也有治国理政的智慧,同时还有作为统治者的复杂人性,” 李雪健在接到邀约后,立刻开始了准备工作,“我不能只把他演成一个‘符号化的帝王’,而是要展现他的多面性 —— 对张骞的信任与期许,对国家统一的执着,对未知西域的好奇与警惕。”
为了贴合汉武帝的形象,李雪健查阅了《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武帝纪》等大量史料,还特意请教了秦汉史专家,了解汉武帝的日常起居、言谈举止、执政风格。“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国力强盛,他的言行举止中既有自信,也有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雪健说,“比如他与张骞对话时,语气既要体现君主对臣子的信任,又要带着一种‘运筹帷幄’的从容;在朝堂上决策时,则要展现出‘一言九鼎’的霸气。”
试镜当天,李雪健仅穿着简单的素色长袍,没有任何妆容加持,却凭借一段 “汉武帝召见张骞,托付出使重任” 的表演,征服了全场。他眼神坚定,语气沉稳,将汉武帝对张骞的信任、对开辟丝路的决心,通过细微的神态变化与台词节奏传递得淋漓尽致。“李雪健老师的表演,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 历史顾问王教授感慨道,“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符合历史记载中对汉武帝的描述,这就是‘演技与贴合度’的完美结合。”
“张骞助手” 是一个虚构但重要的角色,她既是张骞的得力助手,负责整理文书、翻译语言,也是整个出使团队的 “青春缩影”,见证着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艰辛与成长。这个角色需要演员兼具 “青涩感” 与 “坚定感”,既能展现年轻人的活力,又能传递出面对困境时的不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