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曼卿的手触碰到那扇斑驳的木门时,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她轻轻一推,门发出呻吟般的吱呀声,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年的孤寂。一股复杂的气息扑面而来——陈年霉味、尘土的气息、木头腐朽的酸味,还有某种说不清的、属于时光的味道。
黎曼卿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出乎她自己意料的是,心中并没有预期的悲伤或绝望,反而异常平静。就像暴风雨过后的海面,虽然满目疮痍,但却有种诡异的宁静。
她从门框上摸索着,竟然真的找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试着插入锁孔,转动时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但锁竟然开了。
推开门,一股浓重的霉味扑面而来。屋内积满厚厚的灰尘,蛛网遍布,家具大多腐朽。七年的时光,在这里仿佛被压缩成了触手可及的腐朽。
黎曼卿缓缓走入屋内,脚步声在空荡的屋子里产生轻微的回响。57岁的身体在颠沛流离中已经感到疲惫,但更沉重的是内心的沧桑。她放下简单的行李——只有一个行李箱和一个手提包,这就是她的全部家当。
她放下手提箱,站在客厅中央,环视这个她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客厅里,时光仿佛凝固在了十几年前。一张老式八仙桌缺了条腿,斜斜地靠在墙边,桌面上积着厚厚的灰尘,还能隐约看出曾经摆放物品的痕迹。几把竹椅散落各处,有的已经散了架,露出尖锐的竹片。墙上的挂历停留在2005年的某个月份,纸页泛黄卷曲,上面的明星笑容已经模糊。蜘蛛网遍布各个角落,有的上面还挂着干瘪的虫尸,像是被时光遗忘的战利品。
黎曼卿没有时间感伤。她摸索着找到一个煤油灯点亮,挽起袖子,开始打扫。从厨房找到还能用的水桶和抹布,从井里打水——幸运的是,井水还没有干涸。
一切都停留在时光里,与五个月前刚出狱时站在监狱门口的那种迷茫和绝望不同,此刻的黎曼卿内心异常平静。她不再是那个期待家人接纳的失落女子,而是一个看清了现实、准备重新开始的战士。
那些背叛和伤害依然存在,但它们已经不能再击垮她。就像这栋老宅,虽然破败,但结构依然坚固,只需要清理和修葺,就能重获新生。
打扫过程中,她不时发现一些过去的痕迹:她学生时代的奖状、父亲的老烟斗、母亲缝制的布娃娃...每一个物件都唤醒一段记忆,但不再带来尖锐的疼痛,只是淡淡的怀念。
在卧室的一个旧木箱里,她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旧物:她的大学毕业证书、第一份商业计划书、甚至还有几张已经褪色的照片。最底下是一个铁盒,里面装着一些信件和文件。
黎曼卿打开铁盒,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已经发黄的信纸。其中有几封是秦文渊年轻时写给她的情书,字里行间满是炽热的爱意和承诺。她平静地看着,心中不再有波澜,就像在看别人的故事。
为什么奋斗半生,最终又回到起点?为什么付出所有,却换来众叛亲离?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黎曼卿也不再去想。七年监狱生活教会她一件事:向前看,而不是沉溺于过去。
“都是过往了。”她轻声自语,将铁盒合上,放在一边。
傍晚时分,她终于将一间卧室和厨房打扫干净。虽然简陋,但至少可以居住了。她从井里打水洗澡,冰凉的水刺激着皮肤,却让她感觉焕然一新。
换上干净的衣服,黎曼卿坐在院子的石凳上,看着夕阳慢慢沉入山后。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和孩子的嬉笑声。
她决定去买些生活必需品。
老街上的商店大多已经关门,最终她找到一家即将打烊的小超市。选购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时,她再次感受到时代的冲击:二维码支付、智能推荐、自助结账...她不得不求助店员,在对方略带异样的目光中支付现金。
回到老宅,黎曼卿简单煮了碗面条。没有冰箱,没有微波炉,甚至没有燃气,只能用最古老的煤炉。这一切对她来说并不陌生——创业初期,她过的就是这种生活。
饭后,她坐在老槐树下,望着星空。乡村的夜空比城市清澈,星星格外明亮。三十年前,她就是在这个院子里下定决心要走出小城,闯出一片天地。如今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但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满怀梦想的年轻女孩,而是一个被生活摧残过、被至亲背叛过、却依然没有倒下的战士。
她从口袋里摸出那个U盘,在月光下仔细端详。这个小小的存储设备,可能装着证明她清白的证据,也可能是另一个陷阱。
老宅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她无法立即查看里面的内容。但这或许是一件好事——给她时间思考如何最好地利用这些信息。
夜风中,老槐树的叶子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年的故事。黎曼卿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久违的宁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