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奔跑吧宇宙”的国内蓝图徐徐展开之际,杜仲基战略棋盘上那颗酝酿已久的、关乎全球视野的关键棋子,终于落定。经过长达数年的接触、试探与艰苦谈判,“仲基制作”与全球流媒体巨头“环球视界”的深度合作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双方正式联合宣布,共同打造《狂奔吧,兄弟!》的国际版节目 《Running Brothers》 (狂奔兄弟)。这标志着,“奔跑吧”这一国民IP,正式迈出了从“现象级综艺”向“全球化文化符号”升级的关键一步。
签约仪式:东西方视野的融合
签约仪式选在新加坡举行,象征其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地位。杜仲基率领核心团队出席,面对全球媒体,他的发言简短而有力:
“《狂奔吧》不仅仅是一档节目,它承载着友谊、拼搏、信任和快乐,这些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我们与‘环球视界’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模式输出,而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共创。我们希望,通过《Running Brothers》,让全球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活力与东方智慧的魅力。”
“环球视界”的全球内容总裁在致辞中回应:“我们看中的,是《狂奔吧》独特的‘真实情感驱动’模式。它超越了单纯的游戏竞技,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最动人的联结。我们相信,这种核心价值具有全球感染力。”
核心创作原则:和而不同
杜仲基担任《Running Brothers》的全球执行制片人暨总顾问,他为这个国际项目定下了不容动摇的三大核心原则:
1. 精神内核不变,文化表达求同存异: 必须坚守“兄弟情谊、团队协作、挑战自我”的核心精神。但在任务设计和文化元素上,要充分尊重本地市场。例如,在中国版中破解故宫密码的任务,在东南亚版可以变为探索吴哥窟的奥秘;在中国版中传承非遗剪纸,在欧洲版可以融入当地的手工玻璃制作。内核统一,形式本土化。
2. 中方主导创意,海外团队执行落地: 节目整体的叙事框架、核心游戏逻辑、以及“电影化”的视觉风格标准,由杜仲基团队制定的 “制作圣经” 严格把控。而具体的嘉宾邀请、本地化改编、现场录制,则由“环球视界”在当地选拔的顶尖制作团队负责,确保节目既保持“狂奔”的灵魂,又符合当地观众的收视习惯。
3. 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而非单向输出: 杜仲基特别提出,要在节目中设计 “文化交换” 环节。例如,让国际版的成员尝试学习中国书法、包饺子,同时也让中国“兄弟团”在特别企划中体验西方的骑士文化、爵士乐等。旨在呈现一种平等、有趣、互相欣赏的文化对话。
首季落地:东南亚试水,星光熠熠
《Running Brothers》第一季选择在文化相近、市场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地区率先试水,录制地点横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常驻阵容堪称豪华,邀请了在亚洲极具影响力的:
* 新加坡国宝级喜剧演员 李国煌(担任队长角色,类似邓潮的定位)。
* 马来西亚实力派动作明星 谢佳见(能力者担当)。
* 泰国顶流男神 马里奥·毛瑞尔(颜值与智慧担当)。
* 以及来自印尼、越南等地的当红偶像,组成七人“国际兄弟团”。
杜仲基亲赴新加坡,主持了为期三天的 “《Running Brothers》大师班” ,向海外制作团队和艺人深入解读节目成功的底层逻辑——“真实反应比完美表演更重要”、“任务服务于人物关系,而非相反”。他亲自指导了首期节目的剧本(框架)创作,并坐镇了首日录制。
录制现场: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录制第一天,杜仲基在监控室观察到海外团队最初更倾向于依赖剧本和台词,追求画面的“完美”。而国际艺人们也开始有些拘谨,试图展现“明星形象”。
杜仲基立刻通过翻译,与海外总导演沟通:“请告诉艺人们,忘记镜头,忘记台词本。他们的任务是玩,我们的任务是记录。 我们需要的是李国煌先生被队友坑了之后真实的‘恼怒’,是马里奥解开难题时发自眼底的兴奋,是谢佳见扛起队友时青筋暴起的瞬间!”
同时,他让中方团队分享大量《狂奔吧》幕后花絮,展示邓潮、陈贺等人是如何在“失控”中创造经典笑料的。这种“释放真实”的制作哲学,逐渐被海外团队理解和接纳。
高光时刻:少林功夫与滨海湾的邂逅
首期节目的高潮任务,设置在标志性的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任务要求国际兄弟团向一位驻新加坡的少林武僧学习一套简单的少林拳法,并合力完成表演,以获取最终线索。
这个环节的设计,完美体现了杜仲基的“文化桥梁”理念。泰国偶像马里奥学习“金鸡独立”时摇摇晃晃的笨拙模样,引发了善意的哄笑;李国煌试图模仿“罗汉表情”时的夸张搞怪,令人捧腹;而当最后七人略显凌乱却无比认真地齐声呐喊、完成表演时,那种跨文化的协作与拼搏精神,产生了奇妙的感染力,连现场的外国工作人员都为之鼓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