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的辉煌与风波尘埃落定,“兄弟团”七人各自在演艺圈的地位已然稳固,与节目组的深度绑定也更显牢固。然而,总导演杜仲基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单季节目的成败。他清醒地认识到,一档节目的生命周期终有尽头,但一个具备顶级专业素养和持续创造能力的团队,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在规划第三季的间隙,他启动了一项更为长远和根本的战略计划——对“兄弟团”及核心制作团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综艺感”赋能培训,他内部称之为 “恒星计划”。
这个计划的初衷,源于杜仲基一个深刻的观察:兄弟团七人的综艺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独特的个人性格和真实的化学反应,这是一种天赋和机遇的产物,但其中也存在不稳定性和天花板。陈贺的搞笑有时会失控,李辰的憨厚可能被误解为单调,王祖岚的智慧需要合适的时机展现,年轻成员在复杂情境下的反应仍有提升空间。杜仲基决心,要将这种“天赋型”的综艺感,通过系统训练,升华为一种稳定、可控、可深度挖掘的专业能力。
“恒星计划”启动会在一间安静的会议室举行,没有媒体,没有镜头。
杜仲基面对七位核心成员,开门见山:“兄弟们,我们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但我想问,除了‘撕名牌’、‘指压板’,除了我们七个人在一起的本色反应,我们还能给观众什么?我们的‘武器库’是否需要更新和升级?”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这个计划,不是否定大家过去的成绩,恰恰相反,是因为我相信大家拥有无限的潜力。我们要从‘真人秀明星’,进化成真正的‘综艺艺术家’。”
计划分为三大模块,聘请的均是业内顶尖且低调的专业导师。
模块一:“即兴反应与节奏掌控”大师课 —— 释放被剧本束缚的天性
导师是国内顶尖即兴戏剧团队的创始人。课程在一个空旷的排练厅进行,没有台词本,没有预设情节。
* “Yes, and…” 练习: 成员们围坐一圈,进行故事接龙。规则是必须无条件接纳上一位的设定,并用“是的,而且…”进行延展。最初,习惯剧本的成员们屡屡碰壁,李辰常常卡壳,陈贺则容易过度发挥导致故事崩盘。在导师引导下,他们逐渐学会倾听、接纳、并顺势而为,这种训练极大提升了他们在节目中应对突发状况、接住同伴抛梗的能力。
* 情景即兴表演: 导师给出极端情境,如“在指压板上向国王推销拖鞋”、“用三种不同情绪演绎‘我的名牌被撕了’”。邓潮的领导力在这里转化为组织情景的能力;陈贺的搞笑天赋得到了更结构化的释放;最令人惊喜的是陆晗和宋雨齐,在安全的环境下,他们抛开了偶像包袱,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潜力。
模块二:“语言艺术与梗文化制造”深度工坊 —— 让表达更具穿透力
导师是资深脱口秀编剧和语言表达专家。课程聚焦于“如何说话更有趣、更有效”。
* “一句话梗”提炼: 导师回放了节目中的经典片段,要求成员们用一句话总结笑点或亮点。例如,将陈贺漫长的“受难记”提炼为“无效背叛”,将李辰的力量概括为“大黑牛の绝对领域”。这训练他们精准捕捉和创造节目记忆点的能力。
* “自黑”与“抛接梗”技巧: 系统讲解如何优雅地自嘲、如何为同伴铺垫笑点、如何将尴尬转化为幽默。王祖岚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悟性,学会了如何用冷静的语调抛出最“损”的梗;郑铠则提升了“阳光吐槽”的技巧。
* 方言与语言节奏训练: 针对王祖岚的港普、陈贺的塑料英语等个人特色,进行优化训练,使其既保留辨识度,又增强清晰度和喜剧效果,避免成为沟通障碍。
模块三:“微表情管理与角色塑造”特训 —— 镜头前的每一帧都是戏
导师是电影学院的表演系教授,专攻镜头前表演。课程极其细致,甚至有些“折磨人”。
* “特写镜头”挑战: 成员们坐在摄像机前,导师给出各种情绪指令(狂喜、微愠、惊讶、怀疑),要求他们仅用细微的面部肌肉变化来呈现,不能夸张。李辰最初总是用力过猛,通过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铁汉柔情”的微表情。宋雨齐则学会了如何让“甜美”更具层次感。
* “角色弧光”设计: 导师要求每位成员为自己在节目中的“人设”设计小传和成长线。例如,邓潮思考如何让“队长”形象更具亲和力与脆弱感;陈贺探索如何让“搞笑担当”在关键时刻展现认真与可靠。这让他们在录制时,不再是碎片化地反应,而是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个立体的角色塑造。
培训过程中的火花与成长:
培训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挑战和趣事。
* 陈贺最初对理论课程有些排斥,认为“搞笑是天生的”,但在一次即兴练习中被导师指出其模式单一后,深受触动,开始认真钻研“喜剧的节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