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寻踪”特辑带来的社会赞誉与口碑回暖,让《狂奔吧,兄弟!》团队短暂地沉浸在“叫好又叫座”的喜悦之中。杜仲基坚持“内容为王”与“价值引领”的战略似乎被证明是正确的。然而,中国综艺市场的竞争格局,从来都是暗流涌动、瞬息万变。就在团队士气高涨,准备一鼓作气完成第二季收官之际,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从意想不到的方向袭来。
周五晚九点十分,这个原本几乎被《狂奔吧,兄弟!》“独家垄断”的黄金档,迎来了一位蓄谋已久、实力强劲的挑战者——由国内另一家一线卫视平台 “东海卫视” 倾全台之力打造的大型沉浸式推理真人秀《谜城》,正式开播。
《谜城》的来袭,绝非偶然。它显然是东海卫视针对《狂奔吧》的成功模式,经过长期酝酿后推出的 “精准狙击” 产品。其特点直指《狂奔吧》可能存在的“软肋”:
* 模式新颖: 主打“电影级剧情推理”,每期一个独立的悬疑故事,嘉宾需在封闭空间内通过寻找线索、逻辑分析找出“真凶”。这种强剧本、高智商的模式,吸引了大量追求烧脑和悬疑感的观众,与《狂奔吧》主打的“户外竞技”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 阵容豪华: 邀请了以高智商、文艺范着称的影帝黄渤担任核心,搭配多位以“脑力”见长的明星和学霸素人,阵容标签鲜明,与“兄弟团”的“热血兄弟情”形成对比。
* 宣传猛烈: 东海卫视投入了巨大的宣传资源,前期造势十足,吊足了观众胃口。
第一波冲击:收视数据的微妙变化。
《谜城》首播当晚,星锐卫视数据监控中心的气氛,明显不同于往常的乐观。虽然《狂奔吧》的收视率依然稳居榜首,但曲线的形态和数值的细节,却透露出危险的信号。
数据员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报告!《狂奔吧》实时收视率开播3.9%,低于上期开播数据。竞争对手《谜城》开播即达到2.5%!我们的市场份额出现明显下滑!”
更令人担忧的是收视曲线的走势。《狂奔吧》的曲线不再像以往那样一路平稳上扬,而是出现了频繁的、小幅度的锯齿状波动。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在频繁切换频道,在两个节目之间进行对比选择。尽管《狂奔吧》凭借强大的惯性最终以3.7% 的平均收视率守住第一,但《谜城》首播即斩获2.8% 的佳绩,作为新节目,势头极为凶猛。
第二波冲击:网络话题的分流。
社交媒体上,话题热度出现了明显的分流。
* #狂奔吧匠心寻踪# 话题下,依然是粉丝的赞美和传统文化的讨论,但热度持续时间似乎比以往缩短。
* #谜城首播#、#黄渤高能推理# 等话题则迅速蹿升,占据了热搜榜前列。网友评论多为:“节奏好快!烧脑!”、“黄渤太厉害了!一眼看穿!”、“这种推理综艺好新鲜!”。
一种 “《狂奔吧》是否有点审美疲劳?” 、 “《谜城》是不是更高级?” 的论调开始在一些娱乐论坛和评论区出现。虽然兄弟团的忠实粉丝仍在奋力维护,但那种“一家独大”的舆论环境,已经被打破。
团队内部的反应:从自信到警醒。
最初,团队内部对此有些不以为然。
陈贺在微信群里发了个撇嘴的表情:“切,一个新节目而已,能掀起多大风浪?咱们可是‘跑男’!”
连邓潮也相对乐观:“竞争是好事,说明市场活跃。我们的基本盘很稳固。”
然而,当第二周、第三周的收视报告出来,显示《谜城》的收视率稳步攀升至3.2%,与《狂奔吧》的差距逐渐缩小,而《狂奔吧》的收视曲线波动更加明显时,轻松的氛围消失了。
杜仲基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他面前摊开着详细的对比数据报告:观众画像显示,《谜城》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的都市年轻白领和大学生,而这部分人群正是《狂奔吧》在“超能力”特辑后努力争取的核心增量市场。同时,《狂奔吧》在35岁以上女性观众群体中的流失率,比预想的更高。
压力,如同无声的潮水,开始漫上每个人的心头。
一次核心创作会上,气氛凝重。
策划组长语气担忧:“杜导,《谜城》的剧情设计确实精巧,节奏紧凑。我们的游戏模式相对固定,观众会不会觉得……”
剪辑负责人也坦言:“对方是封闭空间叙事,线索集中,戏剧张力强。我们户外拍摄,变量多,故事线容易散。”
连一向乐观的何灵也面露忧色:“仲基,我们不能轻敌。对方来势汹汹,确实抓住了市场的另一个兴奋点。”
杜仲基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担忧,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挑战。他深知,市场的王座,从来没有永远的主人。观众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喜新厌旧是常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