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海外特辑的筹备工作,在杜仲基团队的全力攻坚下,正一步步扫清障碍。当复杂的行政手续和场地协调在幕后紧张推进时,台前的“兄弟团”七位成员,也迎来了一项全新的、充满挑战的“岗前培训”——恶补基础马来语和英语。为了在海外录制中能与当地民众进行最基本的互动,展现友好与尊重,杜仲基特意安排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奔跑吧外语速成班”。
培训地点选在“仲基制作”一间宽敞的排练室,请来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温文尔雅的马来语老师林小姐,一位是活泼开朗的英语老师David。七位成员围着圆桌坐下,面前摆着简单的学习材料,气氛如同开学第一天,既新鲜又带着点忐忑。
开场即高潮:自我介绍环节
老师要求每人用刚学的马来语打招呼并自我介绍。标准句式是:“Apa khabar?(你好吗?) Nama saya (我的名字是)。”
* 邓潮作为队长率先起身,拿出影帝的台词功底,字正腔圆地开口:“Apa khabar? Nama saya Deng Chao.” 发音标准,姿态沉稳,赢得老师点头称赞,为团队开了个好头。
* 李辰紧随其后,站起来像做报告,声音洪亮:“Apa khabar! Nama saya Li Chen!” 气势十足,虽然语调有点硬,但诚意满分。
* 轮到陈贺时,画风突变。 他笑嘻嘻地站起来,眼珠一转,张口就来:“Apa 卡巴?那马 傻丫 陈贺!” 他完全用中文谐音来念,还把“saya(我)”念成了“傻丫”,瞬间引爆全场!“哈哈哈!贺儿!你是要笑死我吗?还‘那马傻丫’!你确实挺傻!”李辰拍着桌子大笑。邓潮忍俊不禁:“贺儿,你这是散装马来语啊!”陈贺还一脸无辜:“怎么了?我这不挺标准的吗?老师,我及格了吧?” 林老师笑得前仰后合,勉强竖起大拇指:“有创意!”
* 郑铠阳光地一笑,流畅说道:“Apa khabar? Nama saya Zheng Kai.” 发音清晰,带着点运动少年的干脆利落。
* 王祖岚推了推眼镜,用他特有的港普腔调,慢条斯理地说:“A~pa kha~bar? Na~ma sa~ya Wang Zu~lan.” 每个音节都拉长,像是在做语言学分析,严谨又好笑。
* 陆晗有些腼腆,小声但准确地跟读了一遍,得到鼓励后露出羞涩的笑容。
* 宋雨齐声音甜美,努力模仿老师的语调,说得温柔又认真,获得一致好评。
词汇记忆大战:形象记忆法 vs. 暴力记忆法
接下来学习关键词汇:“Terima kasih(谢谢)” 和 “Tolong(帮助/救命)”。
* 王祖岚充分发挥“最强大脑”优势,立刻进行拆解联想:“‘Terima kasih’?听起来像‘他立马 thank you’?嗯,这样就好记了。” 逻辑鬼才的方法让人叹服。
* 李辰则采用“暴力重复法”,握紧拳头,像练肌肉一样一遍遍低吼:“Terima kasih!Terima kasih!Tolong!Tolong!” 架势仿佛在练功,逗得大家不行。
* 陈贺再次不走寻常路,他把“Terima kasih”记成“特里马 卡死”,还振振有词:“你看,人家说谢谢都说‘卡死’(客气)嘛,逻辑通顺!” 众人绝倒。
情景模拟:混乱的“求助”现场
老师设置情景:在夜市与摊主交流。
英语老师David扮演摊主,用英语问:“What would you like?(你想要什么?)”
要求成员先用马来语说“Tolong(帮忙)”,然后用英语尝试回答。
* 邓潮沉稳应对,先对David说:“Tolong.” 然后试图用英语点单:“This… and this…(这个……和这个……)” 配合手势,虽然词汇简单,但沟通有效,队长风范尽显。
* 陈贺自告奋勇,上来就对着David大喊一声:“Tolong!”(发音像“拖隆!”),把David吓了一跳,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然后他指着虚拟的商品,憋了半天,冒出一句中英文混合:“I want that… 那个… 能吃的!” 全场瞬间笑疯。
* 郑铠试图用速度取胜,快速说道:“Tolong! I want that stick!(帮忙!我要那个串!)” 语速快得像说唱,David假装没听清,让他重复,郑铠累得气喘吁吁,喜剧效果拉满。
* 宋雨齐细心观察,先微笑着说“Tolong”,然后指着一样东西,用简单的英语问:“How much?(多少钱?)” 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展现了女生的细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