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能量与控制系统是装甲的‘心脏’与‘大脑’,那么驱动系统就是它的‘肌肉’和‘骨骼’之间的‘腱’,直接决定了装甲的灵活性、力量和响应速度。”陈启明喃喃自语,眉头紧锁,在白板上飞速写画着各种公式和概念图。
他开始翻阅大量的资料,从最前沿的柔性机器人技术,到仿生学领域的最新突破,再到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和电影。
他记得《钢铁侠》中托尼·斯塔克那套能瞬间完成收放、具备惊人力量和敏捷度的战甲;也回想起《EVA》中使徒与机甲搏斗时,那种超越物理法则的肌肉撕裂感;甚至连《高达》系列中,MS骨架的各种驱动关节,都成了他汲取灵感的源泉。
“现实的技术总是像一只被束缚的鸟,即便拥有翅膀,也飞不高远。而科幻,是解开束缚,让想象力自由翱翔的引力波。”陈启明轻笑一声,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屏幕上显示着各种生物的肌肉结构图:螳螂虾的超高速弹射机制,跳蚤的惊人跳跃力,甚至是人体肌肉纤维在高强度运动时的微观结构变化。
“关键在于‘收缩-释放’的效率和强度。”他自言自语,“传统电机或液压系统,很难在微观层面模拟生物肌肉纤维的‘并行驱动’和‘能量存储释放’机制。”
他想到了某种具备“智能”响应特性的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在电场、磁场或温度变化下迅速改变形状和硬度,模仿肌肉的收缩与放松。
“记忆合金?电活性聚合物?还是某种复合材料的‘张量肌腱’?”陈启明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超级计算机,将所有可能性进行排列组合、模拟分析。
他需要一种能够瞬时响应、高能量密度、并且具备一定柔韧性的驱动元件。这种元件不仅要能提供巨大的力量,还要能够精细地控制力道,甚至模拟出肌肉的“柔韧性”和“弹性”。
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尚未完全成熟,但在理论上具备巨大潜力的技术上,介电弹性体驱动器(Dielectric Elastomer Actuators, DEAs)。
这种“人造肌肉”通过施加电压,使弹性材料发生形变,实现类似肌肉收缩的运动。它具有能量密度高、响应速度快、重量轻、可设计成各种形状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原理上模拟生物肌肉的“软驱动”特性,有望实现更加流畅和拟人化的动作。
“介电弹性体,加上我改良的复合材料结构,辅以微型可控核聚变电池提供超高压稳定电源,再结合仿生控制算法……”陈启明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这将不仅仅是‘人造肌肉’,而是‘超凡肌腱’!”
他将这些构想整理成一份详细的实验计划,并立即投入到深层研究中。
……
此时F4的其他三人已经返乡,而陈启明则像往常一样,把自己“关”了起来。
接下来的整个寒假,陈启明都沉浸在研究里里。
无数新材料的试制、介电弹性体薄膜的制备与测试、驱动单元的组装与性能标定……整个实验室里弥漫着特有的材料混合气味和机器运转的嗡鸣声。
他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累了就靠在工位上小憩片刻,醒来后又立刻投入到繁复的实验数据分析和模型优化中。
他不仅要攻克介电弹性体材料的稳定性、寿命和能量转换效率问题,还要设计出全新的传动结构,将这些“人造肌肉”单元高效地集成到外骨骼的关节处,同时确保力矩输出的精确性和爆发力。
这中间涉及的跨学科知识异常庞杂:材料学、高分子化学、电力电子学、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仿生学……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这哪里是搞科研,这简直是在‘炼丹’!”陈启明一边吐槽,一边又兴奋地敲击着键盘,修改着模拟参数。
这段时间,龙国高层、军部、科技部、教育部,乃至航天局和船舶工业集团等各行各业与陈启明有过密切合作的单位,都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那个总是能带来惊喜的年轻人,似乎彻底“消失”了。
他的电话偶尔才能接通一次,也只是匆匆几句“在忙重要项目”,然后便杳无音信。
“这小子,又跑到哪个旮旯里去‘闭关修炼’了?”某位高层领导笑着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更多的信任。
“查过了吗?确定是安全保密的项目?”军部XX则要严谨得多,虽然知道陈启明的习性,但对于他的人身安全和研究内容,依然保持着高度警惕。
“一切正常,信号显示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独立区域,没有外部干扰,也没有任何泄密迹象。他的项目权限是最高的,我们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负责陈启明安保与信息监控的部门负责人汇报道。
“行吧,由他去吧。这小子啊,每次‘失踪’,都能给咱们带来天大的惊喜。”科技部部长拍板道,语气里是满满的期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