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万籁俱寂。
陈启明没有丝毫倦意,他将那几页写满了推演过程的稿纸平铺在桌上,目光如鹰隼般,逐行逐句地审视着自己的心血结晶。
从引理的构建,到每一步逻辑的衔接;从符号的规范,到最终矛盾的导出。他反复检查了三遍,确保整个证明过程形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闭环。
“没有问题。”
确认之后,他立刻转身,按下了电脑的开机键。
屏幕亮起,映照出他平静而专注的脸。手写的草稿只是思维的载体,要将其呈现给学术界,必须使用最专业、最严谨的形式。
他没有打开Word,而是熟练地启动了TeXstudio编辑器——这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进行学术写作的专业工具。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跃动,发出一阵清脆而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屏幕上,一行行标准的LaTeX代码随之浮现,没有丝毫的停顿与修改,仿佛整个论文的结构与内容早已在他的大脑中编译完成,此刻只是单纯的输出。
摘要、引言、前人工作的回顾……他用简洁而精确的学术语言,快速构建起论文的框架。
随后,便是核心的证明部分。
“Section 3: The Proof”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将稿纸上的思维精华转化为严谨的数学符号。
他首先定义了那组被他命名为“正则化算子序列”……。每一个算子T_n都是通过一个精心构造的多项式函数作用于原算子T而生成。
紧接着,他郑重地敲下了那个关键的、属于他自己的引理。
这个引理的证明过程占据了论文最大的篇幅,每一步推导都清晰无比,如同教科书般规范。
最后,利用巴拿赫-阿劳格鲁定理和弱拓扑的收敛性,他将矛头直指最初的假设,导出了那个致命的矛盾。
当最后一个表示证明结束的方块符号被打出,陈启明按下了编译键。
几秒钟后,一份排版精美、格式严谨的PDF文档出现在屏幕上。标题、作者、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所有的一切都与国际顶级数学期刊上的论文别无二致。
做完这一切,他打开浏览器,进入Peking大学数学学院的官方网站,在“师资队伍”一栏中,很快就找到了陈景明院士的名字和他的官方工作邮箱。
他新建了一封邮件。
主题: 关于不变子空间猜想的一个证明思路
江南二中 陈启明
邮件正文,他只写了寥寥数语,语气谦逊而又自信:
【陈教授,您好。
我是江南市二中的学生陈启明,此前有幸在校内与您有过一面之缘。
近期在学习泛函分析的过程中,对不变子空间问题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并尝试完成了一个初步的证明,现整理成文,附于邮件附件中。
恳请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指正。
祝好。
陈启明】
他将那份刚刚生成的PDF文档命名为Invariant……,然后将其拖入附件栏。
鼠标指针,悬停在“发送”按钮上。
他知道,一旦这个按钮被按下去,就意味着一颗重磅炸弹将被投进平静了许久的数学世界。
没有犹豫,他轻轻点击了下去。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一闪而过。
陈启明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给Peking大学的“答卷”,他已经交上去了。至于这份答卷能得到多少分,就看那位老教授的判断了……
发送完邮件,陈启明并没有停下来休息。
对他而言,解决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就像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热身运动。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后,非但没有疲惫,反而进入了一种更加兴奋和专注的状态。
一份答卷已经交出,但招生天团里,可不止Peking大学一家。
他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名字,华清大学。
如果说Peking大学代表了龙国在基础理科领域的巅峰,那么华清大学,便是当之无愧的工程与应用科学的执牛耳者。
他清晰地记得,华清大学那位负责精密仪器系的周华国主任。他不像陈景明教授那样外露着对天才的渴望,但其眼神中深藏的,是对国家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忧虑与不甘。
对于一位毕生致力于尖端工程的学者,什么样的“答卷”才是最好的回应?
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能够打破技术壁垒、铸就国之重器的工业结晶。
“物理学的本质,在于其可证伪性与建模能力。”陈启明喃喃自语。
数学的证明是纯粹的逻辑演绎,一旦完成,便颠扑不破。而工程,则是将理论模型投射到现实世界,通过制造、测试、修正,最终实现功能的宏伟工程。它允许失败,崇尚实践,最终的目标是造出真实可用的东西。
他的思维,迅速从抽象的希尔伯特空间,切换到了具体的、由无数零件构成的精密仪器领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