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数据: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 R0=8.00kpc,速度 v0=220km/s。
氢原子21厘米谱线的本征频率 f0=1.42GHz。
观测方向银经 l=30°,测得三个氢云发射线的频移分别为 Δf=0.03MHz、0.15MHz、0.26MHz。
他扫完题目,瞬间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这是一道将微观原子物理与宏观宇宙尺度巧妙结合的题目。本质上,就是利用物理学的基础原理——多普勒效应,去测量一个宏大到难以想象的宇宙结构。
他的大脑中,“逆天悟性”开始发挥作用,相关知识点如同被检索的数据库文件,被迅速调取、关联和重组。
21厘米谱线……氢原子基态超精细结构跃迁……这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信号,是星际探测的“标尺”。
多普勒频移……波源与观测者相对运动导致的频率变化,可以直接反映氢云的相对速度。
银河系旋转模型……太阳和氢云都在绕着银心做近似的圆周运动,它们的相对速度,需要在同一个坐标系下进行几何分解。
“有点意思。”陈启明低声自语。
他没有像解数学题那样瞬间洞悉一切,而是决定放慢节奏,一步步拆解这个问题,享受这个推导的过程。
第一步:公式推导。
这部分是基础。非相对论条件下的多普勒效应公式,v_r/c = Δf/f?,变形一下,径向速度v_r的表达式就出来了。
难点在于距离R的表达式。陈启明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简易的银河系俯视图,标出银心、太阳和氢云的位置。这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几何问题。利用视线方向的速度投影关系和正弦定理,经过几步代数换算,目标公式便跃然纸上。他还顺手验证了一下:如果径向速度为正(红移),算出来的距离R大于R?,逻辑自洽。
第二步:数值计算。
这部分纯粹是体力活,但考验的是细心和单位换算的熟练度。kpc、km/s、MHz、GHz……这些单位在普通学生看来足以让人头皮发麻,但在陈启明这里,只是简单的指数运算。
光速c取3.00×10? km/s,本征频率f?换算成1.42×103 MHz。
然后就是套公式:
Δf = 0.03MHz -> v_r ≈ 6.34 km/s -> R ≈ 0.95 R?
Δf = 0.15MHz -> v_r ≈ 31.7 km/s -> R ≈ 0.78 R?
Δf = 0.26MHz -> v_r ≈ 54.9 km/s -> R ≈ 0.67 R?
他心算的速度极快,草稿纸上只留下了几个关键的中间值。结果清晰明了,且趋势合理:频移越大,径向速度越大,计算出的氢云离银心越近。
第三步:物理洞察。
做完题,陈启明并没有立刻停笔。他看着这组数据,大脑中的信息流开始向更深层次挖掘。
他注意到,这道题实际上是一个简化版的“星系旋转曲线问题”。按照牛顿引力定律,星系外围物质的速度应该随着距离增加而下降,但观测事实却是几乎保持不变。这暗示了什么?
——暗物质!
这道题的出题人,不仅仅是在考察学生的计算和推导能力,更是在引导他们去思考当代物理学最前沿的未解之谜。21厘米谱线,正是人类探测宇宙这张“黑暗森林”地图的“雷达”。
“格局不小。”陈启明赞了一句。
他拿起笔,在答题卡的附加题区域,条理清晰地写下了推导过程、计算结果,并在最后,画龙点睛般地加上了一句物理结论:
【……物理结论:观测数据与经典的开普勒定律存在偏差,间接支持了宇宙中存在不可见物质(暗物质)的假设。】
写完,他看了一眼时间,距离开考过去了整整15分钟。
跟昨天一样,但足够了。
他再次在全考场惊愕的目光中站起身,交卷,离场。留下的,又是一屋子怀疑人生的考生。
喜欢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