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早晨,陈启明来到警局,为昨天的见义勇为行为做笔录。
“陈小兄弟你来了,来坐坐坐。”
“李警官不用这么客气,我只是制服了一帮混混而已。”
李警官重重地拍了拍陈启明的肩膀,眼神里混杂着庆幸与一丝后怕,苦笑道:
“小兄弟,你以为我们不想抓?我们盯着这伙杂碎的眼睛都快熬红了!但他们不是一般的混混,狡猾得像一群在下水道里的老鼠!”
陈启明心中了然。他能想象出那样的画面——繁华的商业街,看似人潮涌动,却也因此成为了罪恶最好的天然屏障。
李警官的声音里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继续说道:
“他们的反侦察意识极强,专挑监控的死角和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动手。伤人、抢劫,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绝不超过一分钟!等受害者反应过来报警,警笛呼啸而至的时候,他们早就把凶器随手扔进某个垃圾桶,压低帽檐,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每次赶到,现场除了狼藉和惊魂未定的受害者,什么都留不下。目击者?要么没看清,要么不敢说!”
他攥了攥拳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身为执法者的憋屈与愤怒:
“我们不是不知道是谁干的!但这个时代,光靠‘知道’没用,法律讲的是证据链!是必须把人钉死的铁证!没有铁证如山,我们就算把他们抓回来,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出去!”
说到这里,李警官的目光猛地转向陈启明,那眼神灼热得像两团火焰:
“而你,干了最关键的一件事!”
“你把这群滑不留手的泥鳅,在我们收网之前,死死地按在了案板上!让我们能人赃并获!你一个人,就堵死了他们所有退路,补上了我们证据链上最致命的那个缺口!”
“可以说,没有你,今天这网,就又漏了!”
……
简单交流了一下,做完笔录陈启明打算要走。
刚走到警局门口,就听到一位老刑警怒吼:“怎么还是什么发现都没有,你们这群吃干饭的!”
似乎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回到家,简单在网上搜索了起来,原来是发生了密室杀人案,根据网上的报道,死者是一位老人,死因则是心脏病发的猝死,从现场的痕迹来看,很有可能就是心脏病发而死的,怎么看都像意外病死。但是现场又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地方。
问题,就出在那些“奇怪的地方”。
疑点一:完美的密室。
老人的家门,是从内部用一道老式的门链和一道需要钥匙才能反锁的旋钮锁死的。当他女儿晚上回家,用钥匙打不开门,最后报警破门而入时,这两道锁都完好无损地挂着。房间的窗户也都从内侧锁得严严实实,没有被撬动的痕迹。一个心脏病发自然死亡的老人,为何会身处一个外人绝无可能进入的完美密室之中,他不过是睡觉而已为什么房间就被反锁了?这是第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
疑点二:干净得过分的遥控器。
警方自然注意到了那台诡异的空调。他们检查了空调的遥控器,它就放在床头柜上,离老人的手不远。但技术科的同事却在上面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指纹,甚至连老人自己日常使用的痕迹都被擦拭得干干净净。在这么冷的冬天,一个老人在深夜里,迷迷糊糊地爬起来,还要打开空调制冷,然后又精心地将遥控器上的指纹擦掉,再躺回去安详地等待死亡?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疑点三:被拉长的死亡时间。
根据法医的尸检报告,老人的死亡时间大致可以推断为当天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而他的女儿徐静,是一位在市中心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她早上七点半出门,晚上下班七点到家。她在早晨出门时,以为父亲还在熟睡,便没有打扰。直到晚上回来,才发现悲剧已经发生。这意味着,从老人死亡到被发现,中间隔了至少十四个小时。这十四个小时里,那台空调就一直在疯狂地制造着冷气。
陈启明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脑海中重新拼接,一个阴冷而恶毒的杀人计划渐渐浮现。
他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进行场景重构。
凶手根本不需要在杀人现场。这起谋杀的核心,不在于“进入”,而在于“预设”。
凶手一定是一个非常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人。他知道老人心脏不好,最忌讳的便是环境温度的骤变,尤其是在深度睡眠时,身体的应激能力最差。
计划可能是在案发前一天,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布下了。
凶手以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比如探望、聊天、修理东西等,进入了老人的家。在这次看似寻常的拜访中,他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拿起了那台空调遥控器。
他并没有当着老人的面打开空调,而是进入了遥控器的“定时”功能。他设定了一个时间,比如,凌晨四点。然后将模式设定为“制冷”,温度调到最低的16度,风力开到最大。做完这一切后,他用随身携带的布或者湿巾,仔细地擦拭掉了自己在遥控器上留下的指纹,再将其放回原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