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一听,很是高兴,要说现在哪家过的都是紧紧巴巴,但是小东家说了,只给没有亲人在的老人和孩子。
“我们小黄村也就四五十户人家,村子小,孤寡老人只有两家,没有父母的孤儿暂时有爷奶大伯投靠。”
村长想着也不知道小东家愿不愿意帮些家里特别困难的,倒是还有两三家揭不开锅了。
“村长我准备帮最困难的十户人家,一家给五斤野猪肉,十斤粟米,一匹粗棉布。”
这是赵青仔细考虑过的,冬天穷人的日子最是难熬,冻死饿死的肯定不少。
离远的看不见就算了,这挨着自己的庄子,村里人还租着自己的地种,她实在不忍心看那些孩子忍饥挨饿。
村长高兴的站起来:“小东家,那可太好了,能让他们挺过冬天了!”
“村长,您坐会我把东西准备好,等下一起送过去。”赵青想跟着一起去看看情况才放心。
“好,好啊!”村长黄玉德笑着点头。
赵青又给他续了一杯热茶,桌上放的有花生和瓜子。
连生在上课,赵青也不去打扰他,就把守门的老李头叫进来陪坐着。
赵青到后院找到小草,两人去库房找到十匹粗棉布,粟米分装在布袋里,一个袋子十斤左右,野猪肉拿了十条,每条五斤多重,放在一个筐子里。
小草今天一大早就用盐腌了好多肉出来,腌几天就可以挂外面晾腊肉了,到时侯再买些羊肉,鸡子就够吃到年里年外了。
赵青又多拿了几条猪肉,一条给村长的,多出来的肉,到时候看着实在有日子过不下去也送一条。
赵青空间里也趁人不注意,扔进去一筐子,到时侯回城再拉走一些自家吃,庄子上自然是留的最多。
东西准备好,赵青让村长坐上马车,她赶着车往小黄庄走去,从进村子开始,让村长指出哪家日子最难熬。
两人手里提着东西,走进了两间低矮的茅草屋,破旧的木门正关着,里面传来了压抑的低咳声。
“哎!这家是个孤老头子,逃荒到了村里,一辈子无儿无女,村里看他可怜也时常有接济……”
村长瞅着两间茅草屋,不知能不能坚持住这个冬天?
赵青点点头,也看着茅草屋,不修缮一下,再下一次大雪说不定就塌了。
“根子叔,您老没事吧!我进来了……”村长大声喊道。
“咳,咳……谁啊?”声音虚弱无力。
村长用手推开木门,屋里昏暗,靠北墙的炕上躺着一个瘦弱的老人,身上盖着一床看不出颜色的旧棉被,正抬头朝门口望来。
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一双浑浊的眼睛,挨着门后一个简单的锅灶,看样子早上根本没开火做饭。
冬天闲时,一天两顿饭是常态。
“您老还没吃饭吧!”村长提着一大块猪肉先走了进屋内,赵青提着一小布袋粟米和一匹布跟在后面。
老人捂着嘴里咳着,掀开被子下床,身上裹着一件破旧的棉衣,赵青一时也看不出他的年纪。
屋里也没有凳子,两人站着,黄玉德举着手中的猪肉:“根子叔,这是旁边庄子上的东家,给您送些吃的和一块野猪肉。”
老人看见他手中的猪肉,不敢置信的望着赵青,一个挺拔干净的少年。
“这怎么好意思……”非亲非故的哪有人那么大方?还是个少年人。
赵青把一匹布放在炕上,把一小袋粟米放在灶台锅边。
“老人家,我也是今年刚买下庄子不久,给您老送些吃的。”
赵青看他应该听力还不错,只是给的布匹恐怕也要别人帮忙做成衣服
了。
老人看着有一大块肉,还有一小袋粮食,心中感激,他家中也快没有米粮下锅了,一天一顿粟米汤撑着,能熬一天是一天……
没想到还有人给他送那么多东西来。
“咳,咳……老头子我也没什么报答的,村长,孩子多谢了,咳……”
赵青看着屋里柴火也不多了,屋外倒是堆着一些,上面用茅草盖着防雨雪。
她朝着村长点点头,去下一家吧!
走出屋子,赵青和村长赶着马车又到了一家,这家篱笆围着的院子,主屋三间茅草房,左右各两间茅草房,正有一个不大的孩子蹲在门口玩耍。
“铁蛋在外面玩冷不冷,你大伯呢?”
村长已经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孩子听声音抬头看来,一眼见到了村长手中的猪肉,他站起来盯着肉,不动也不说话。
这不是铁头经常领着的弟弟,他好像不爱开口说话,每次得到吃的就往嘴里塞。
他又看看赵青,他认识这个哥哥,给过他好吃的,他咧着小嘴笑笑。
“这家收养了三个孩子,俩口子养着自家和弟弟家的一共五个孩子,日子过的很是艰难……”
村长正和赵青说着话,屋门打开,一个浑身打满补丁衣服的中年妇人,满脸诧异的望着二人。
“李氏,黄大不在家吗?”村长问道。
李氏有些手足无措:“村长叔你找我当家的,他和铁头上后山砍柴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