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朝堂带着几分肃杀之气,鎏金铜炉里的檀香燃得急促,烟气缭绕中,乾隆捏着那封染了墨痕的急报,指节微微泛白。殿外的风卷着落叶拍打窗棂,像极了边境牧民急促的呼救声,让殿内原本就凝重的气氛更添了几分紧张。
“察哈尔部一小股势力因不满贸易分配,竟煽动牧民叛乱,不仅劫掠了边境的商队,还伤了咱们派去的巡检官!”乾隆将急报重重拍在桌案上,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这都过去三天了,你们还没商量出个平叛的人选?”
站在下方的大臣们纷纷低头,无人应声。安亲王往前站了半步,语气带着几分谨慎:“皇上,察哈尔部地处偏远,地形复杂,咱们派去的军队怕是不熟悉当地情况,贸然出兵恐难有胜算。依臣之见,不如先派使者去谈判,劝他们归顺。”
“谈判?”兵部尚书立刻反驳,语气急切,“安亲王,那叛乱分子都伤了咱们的人,劫掠了商队,此刻谈判岂不是显得咱们怕了他们?依臣之见,应立刻派大军前往,平定叛乱,以儆效尤!”
两人各执一词,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有的支持谈判,有的主张出兵,朝堂上顿时吵作一团。昭烈站在蒙古使臣的队列里,眉头紧紧皱着——察哈尔部与科尔沁部相邻,他比谁都清楚那里的地形,也知道那些叛乱分子大多是因冬季草料短缺、生活困苦才被煽动的,若是真派大军镇压,只会让更多牧民心生不满,反而不利于边境稳定。
他往前迈了一步,石青色朝服的下摆扫过地砖,发出轻微的声响。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昭烈身姿挺拔,领口的银线雄鹰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皇上,臣有话要说。”昭烈的声音清晰有力,带着草原人特有的坦荡,“察哈尔部与科尔沁部相邻,臣熟悉那里的地形与部落习性,也认识不少察哈尔部的族人。臣愿带科尔沁部的骑兵前往,既能平定叛乱,又能安抚牧民,避免伤及无辜。”
乾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却还是有些顾虑:“昭烈,那叛乱分子虽只是小股势力,但也颇为凶悍,你只带科尔沁部的骑兵,会不会太冒险了?”
“皇上放心,”昭烈语气笃定,“臣了解察哈尔部的族人,他们大多是善良的牧民,只是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臣到了那里,会先派人去沟通,了解他们叛乱的真正原因,若是能和平解决,自然最好;若是他们执意顽抗,臣再出兵不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大臣,语气带着几分郑重:“而且,臣带的是科尔沁部的骑兵,他们熟悉草原的气候与地形,比朝廷派去的大军更灵活,也更能适应边境的环境。臣向皇上保证,定会尽快平定叛乱,让边境恢复安稳。”
安亲王皱了皱眉,想开口反驳,却被乾隆抬手制止。乾隆看着昭烈,见他眼神坦荡,没有丝毫退缩,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昭烈不仅英勇善战,还懂得安抚民心,让他去平定叛乱,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好!朕准你所请!”乾隆语气坚定,“朕会让兵部给你调派些粮草与兵器,你可即刻启程,务必尽快平定叛乱,安抚好牧民。”
“谢皇上!”昭烈躬身行礼,眼中满是感激。
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李总管快步走进来,在乾隆耳边低语了几句。乾隆愣了下,随即笑着对昭烈说:“看来,有人在殿外等你呢。你先下去准备吧,早去早回。”
昭烈心中疑惑,走出殿外,却见晴儿站在廊下,穿着件浅碧色旗装,发间簪着支玉簪,手里捏着块绣着兰草的绢帕,眼神里满是担忧。见他出来,晴儿连忙迎上去,声音带着点颤抖:“昭烈郡王,你……你真的要去边境平叛吗?”
昭烈看着她,心中一暖,语气不自觉地放柔:“是,皇上已经准了。你怎么会在这里?”
“我刚才在慈宁宫给太后送点心,听闻朝堂上在议边境叛乱的事,就赶紧过来了,”晴儿抬起头,目光落在他身上,“边境那么危险,你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受伤。”
昭烈看着她担忧的模样,忍不住抬手,想拂去她脸颊旁的碎发,却又想起两人的身份,最终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放心,我会小心的。我答应过你,会平安回来的,就一定会做到。”
晴儿点点头,眼眶微微泛红,却还是强忍着泪水,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香囊,递给他:“这是我昨天求菩萨给你求的平安符,你带在身上,保佑你平安归来。”
昭烈接过香囊,入手温热,上面绣着一个小小的“安”字,针脚细密,一看就是晴儿亲手绣的。他将香囊紧紧攥在手中,语气真诚:“谢谢你,晴格格。我一定会带着它,平安回来见你。”
两人站在廊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带着几分暖意。远处的宫墙巍峨,近处的玉兰树叶片已有些泛黄,秋意渐浓,却挡不住两人之间的温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