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妃忽然想起一事,说道:“皇后娘娘,臣妾听闻近日宫中药膳堂每日都有不少将士家眷前来诊治,甚至还有不少百姓也想来宫中求医。臣妾觉得,娘娘可以向皇上请旨,在京城开一间药膳堂,让百姓们也能享受到药膳的益处。这样一来,既可以彰显娘娘的仁德,也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淑妃也附和道:“贤妃姐姐所言甚是。京城中的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身体难免有不适。若是能有一家惠民药膳堂,为他们免费诊治、调配药膳,定能让百姓们更加感念皇上和娘娘的恩情,更加拥护我大靖。”
李燕儿心中一动,说道:“二位妹妹的提议甚好。本宫也正有此意。待今日皇上退朝后,本宫便向皇上请旨,在惠民药局旁加开一间药膳堂,挑选医术高明的太医坐诊,为百姓们免费诊治、调配药膳。”
“皇后娘娘仁心,实乃百姓之福。”贤妃和淑妃眼中满是赞许。
贤妃和淑妃又聊了一会儿后宫的琐事,见李燕儿眉宇间虽带着倦意,却依旧耐心倾听,便知她连日操劳尚未歇息,不敢过多叨扰,起身告退。
送走二人后,李燕儿重新拿起民间药膳配方书卷,指尖划过“江南祛湿方”“岭南清暑汤”等条目,心中对贤妃提议的惠民药膳堂愈发笃定。待暮色四合,萧景渊退朝来坤宁宫用晚膳时,她便将此事禀明。
“开设惠民药膳堂?”萧景渊放下玉筷,眼中满是赞许,“燕儿此提议甚好。宫中药膳堂惠及将士家眷,若能再设惠民药局药膳堂,便是将仁德普及万民。朕准了!此事由你全权打理,太医院、内务府皆听你调遣,所需银两从国库支取,无需掣肘。”
李燕儿起身谢恩:“谢皇上。臣妾打算将惠民药局搬迁至京城朱雀大街中段,加开一间药膳堂。那里商贾云集、百姓往来频繁,方便求医。诊疗分三类:一是将士家眷绿色通道,二是孤寡老幼优先诊治,三是普通百姓按序就诊,所有诊治、药膳皆分文不取。”
“想得周全。”萧景渊握住她的手,“不过燕儿切记,不可过于操劳。惠民药膳堂的日常运作,可委派可信之人打理,你只需把控大局便好。”
“臣妾省得。”李燕儿浅浅一笑。
次日,萧景渊下旨,钦定朱雀大街原礼部旧署改建为惠民药局,增设药膳堂,由皇后李燕儿总领其事。旨意一下,朝野称颂,百姓奔走相告。内务府效率极高,三日内便完成了旧署修缮:门前悬挂着御笔亲书的“惠民药局”鎏金匾额,两侧楹联写着“仁心施药膳,德泽润民生”;院内分设诊室、配药间、药膳烹制坊、候诊廊,候诊廊摆放着长椅,备有清热解暑的金银花茶,墙角栽种着薄荷、艾草等药用绿植,既清新雅致,又能入药;太医院挑选了二十名医术精湛、性情温和的太医,每日轮流坐诊,药膳坊则由宫中药膳坊的掌事嬷嬷带队,选用新鲜食材、道地药材,按配方精心烹制。
惠民药局药膳堂开张那日,朱雀大街人山人海。百姓们扶老携幼,排队等候诊治,宫人们有序引导,太医们耐心问诊,药膳坊飘出阵阵鲜香,一派热闹而祥和的景象。有常年咳嗽的老汉,喝了太医调配的川贝炖雪梨,三日后便呼吸顺畅;有产后体虚的妇人,服用了当归黄芪乌鸡汤,半月后便面色红润;有积食不化的孩童,吃了山楂麦芽糕,当即胃口大开。消息传开,不仅京城百姓纷纷前来,连周边州县的百姓也慕名而来,惠民药局药膳堂的仁德之名,很快传遍了大靖南北。
李燕儿每隔三五日便会前往惠民药局查看,询问太医诊治情况,调整药膳配方,倾听百姓诉求。她发现江南籍百姓多有湿气重、关节酸困之症,便让太医结合江南气候,研制出茯苓薏米粥、冬瓜海带汤等祛湿药膳;北方百姓则多畏寒、脾胃虚寒,便增配了生姜红枣茶、羊肉萝卜汤等暖身药膳。百姓们见皇后娘娘亲自前来,还能根据地域差异调整药膳,更是感激涕零,每日药局门前都有人自发摆放鲜花、水果,以表谢意。
如此忙碌了月余,惠民药局药膳堂运作步入正轨,后宫诸事也有得力宫人打理,李燕儿才算松了口气。这日她刚从药局回来,萧景渊便兴冲冲地走进坤宁宫:“燕儿,朕今日想起一事,该兑现承诺了。”
“什么承诺?”李燕儿不解。
“还记得承宇三岁生辰时,说想去江南看看吗?”萧景渊笑道,“当时战事未平,朕答应他待北狄退去、国泰民安,便带他去江南游玩。如今北狄已退,战俘屯田事宜顺利,惠民药局也步入正轨,朝堂政务有几位辅政大臣打理,正是出游的好时机。朕打算带你和我们的六个孩子,还有几位皇子公主一同前往,既能让孩子们开阔眼界,也能让你好好歇歇。”
李燕儿心中一动。自嫁入宫中,她便忙于后宫打理、药膳研制,从未有过片刻清闲,江南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她也只在书卷中见过。如今承安、承宁、承悦已经一岁半,聪慧伶俐,承宇、承仁等皇子公主也都到了该见识世面的年纪,此次江南之行,确实是个好主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