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张文修后,李燕儿的心依旧悬着。她知道,北境的施工条件远比京城艰苦,原料运输、工匠适应、天气变化,都可能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她让人在坤宁宫设立了一个“工程急报处”,让张文修每日传回一封书信,详细汇报施工情况。
起初的半个月,书信里全是好消息:水泥运输顺利,工匠们已经掌握了搅拌和砌筑工艺,第一批城墙加固段落进展顺利,试块强度全部达标。李燕儿稍稍松了口气,可没过多久,一封加急书信送到了她手中,信里说,雁门关突发暴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新砌筑的一段城墙出现了局部裂缝,工匠们人心惶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李燕儿看完书信,立刻让人备好笔墨,写下补救方案:“暴雨导致水泥未完全凝结便受水浸泡,需先将裂缝处的松动部分凿除,清理干净后,用高标号水泥浆(水泥与细砂配比1:1)填补,再用毡布覆盖养护二十日;后续施工需搭建防雨棚,遇雨天立即停工,待路面干燥后再继续。”她还特意画了裂缝修补的示意图,让人快马加鞭送往北境。
张文修收到补救方案后,立刻组织工匠们按要求施工。半个月后,他传回书信,说修补后的城墙经测试,强度比之前更高,工匠们也都掌握了雨天施工的应对方法,工程再次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京城外城的修缮工程也同步启动。负责京城工程的是周明远,他吸取了北境的经验,提前搭建了防雨棚和防晒棚,严格按照《水泥筑城规范》施工,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京城的百姓们每天都能看到,外城的城墙在一点点变高、变坚固,原本破损的缺口被水泥和砖石填补得严丝合缝,灰白色的水泥墙面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与旧有的青砖相得益彰。
有一次,几个顽皮的孩童跑到施工工地附近,想摸摸这“神奇的水泥”,被巡逻的禁军拦住了。李燕儿得知后,特意让人在工地外围开辟了一块“观摩区”,允许百姓们在安全距离内观看施工。百姓们看着工匠们用水泥将砖石牢牢粘合,看着原本松散的砂石变成坚硬的墙体,无不啧啧称奇。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观摩区里,看着新修缮的城墙,感慨道:“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没见过这么结实的墙!以前的城墙,下雨就塌,年年都要修,现在有了这水泥,以后再也不用怕了!”
旁边的百姓们纷纷附和:“是啊!皇后娘娘真是为民造福!有了这坚不可摧的城墙,咱们京城就更安全了!”
百姓们的称赞传到李燕儿耳中,她只是淡淡一笑。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水泥的用途远不止筑城。她已经在心里盘算着,等城墙加固工程完成后,就用水泥修缮各地的水渠和官道——大靖的水渠大多年久失修,漏水严重,导致不少农田缺水灌溉;官道则坑洼不平,运输不便,用水泥铺设水渠和官道,能极大地改善民生和交通。
就在水泥推广应用如火如荼的时候,李燕儿收到了张文修从北境传回的捷报:雁门关城墙加固工程提前半个月完工!新加固的城墙高达三丈,厚达两丈,墙面平整坚固,垛口整齐划一,城门洞的拱券结构经过压力测试,能承受万斤攻城锤的撞击。更令人惊喜的是,用水泥加固后的城墙,不仅防御能力大幅提升,还节省了近三成的人力和五成的工期,原本预计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只用了四个半月就圆满结束。
萧景渊接到捷报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将张文修擢升为工部尚书,周明远加太子太傅衔,参与施工的工匠们每人赏赐白银十两,禁军士兵每人赏赐白银五两。他还决定,亲自前往雁门关视察城墙加固成果。
李燕儿本想一同前往,但腹中三胎已经七个多月,身形愈发笨重,太医们极力劝阻,说长途跋涉可能引发早产。李燕儿只好作罢,叮嘱萧景渊:“陛下此去,务必仔细查验城墙质量,特别是之前出现裂缝的段落,看看补救后的效果如何。另外,北境的将士们辛苦了,陛下可多赏赐些物资,安抚军心。”
萧景渊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朕都记着。你在宫里安心养胎,等朕回来,给你带北境的特产。”
萧景渊离开京城后,李燕儿并没有闲着。她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步计划——推广活字印刷术。她知道,水泥的成功推广,让朝堂上下对她的“奇思妙想”多了几分信任,这正是推广活字印刷术的好时机。
活字印刷术的核心难点在于活字的制作和排版。李燕儿根据空间光册里的知识,绘制了陶瓷活字的制作图纸和金属字盘的设计图,详细标注了高岭土的选取标准、铜模的制作工艺、活字的刻字要求、字盘的韵部分类。她还特意让人制作了一套“标准宋体”的字样,让工匠们按照字样刻制活字,确保字体统一、清晰易认。
为了找到合适的高岭土,李燕儿让人前往江南的景德镇——那里是大靖着名的瓷都,高岭土资源丰富,质地细腻,非常适合制作陶瓷活字。她还从景德镇召来了十位最顶尖的制瓷工匠,让他们负责活字的制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