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国将军带来的超低温钢订单,像一块沉重的寒冰,压在了每个龙芯工业核心成员的心头。与之前“龙芯一号”那种带着点玩票性质的初试锋芒不同,这次的任务目标明确、参数变态、时间紧迫,背后还牵扯着国家级战略项目的进度,容不得半点闪失。
厂房一角,那台由龙战国协调来的、价值数千万的超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已经安装调试完毕,泛着金属冷光的真空腔体和错综复杂的液氮、液氦管路,无声地宣告着这个项目的尖端与严肃。另一边,赵明远教授承诺的高纯度金属原料和特殊稀土化合物也已分批送达,在专门的恒温恒湿仓库里堆得整整齐齐。
所有人都进入了战斗状态。
苏小远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和电脑前,她那台高性能工作站的屏幕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相图、热力学计算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界面。她试图通过海量计算,找到那条能够平衡强度与韧性,在接近绝对零度的地狱模式下依然坚挺的合金配方之路。
王胖子则化身“后勤总管”和“氛围担当”,一边确保各种耗材和特殊工具随叫随到,一边绞尽脑汁用他特有的方式给大家减压。比如,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批加厚版军大衣,美其名曰“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结果被林枫吐槽“我们是搞材料,不是去南极挖矿”;他又试图在食堂推出“超低温主题套餐”,包括“液氮冰淇淋”、“急冻水果脆”等,被苏小远以“影响实验注意力”为由严词拒绝。
林枫则是总指挥兼核心攻坚手。他将从《星际通用材料手册》中汲取的关于高氮奥氏体稳定化、纳米析出相调控和晶界强化的核心思路,与苏小远的模拟计算相结合,不断提出新的成分设计和工艺方案。
第一次小规模熔炼,按照林枫设计的“高锰高铬镍氮+微量铌钒”基础配方进行。结果出炉的钢锭,在常温下性能尚可,但一到赵教授团队带来的简易液氮冷却罐(-196℃)里进行初步测试,轻轻一敲,就直接脆性断裂,断口呈亮晶晶的冰糖状。
“奥氏体不够稳定,低温下发生了马氏体相变。”苏小远看着扫描电镜照片,冷静分析,“氮含量可能还需要提高,或者调整锰铬镍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层错能,抑制相变驱动力。”
第二次,他们调整了主元素比例,并尝试加入第一种稀土元素——钇。结果钢水在雾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严重的成分偏析,烧结后的钢锭组织不均匀,性能甚至还不如第一次。
“稀土元素的添加方式和时机有问题,”林枫盯着金相照片上那些不规则的夹杂物,“钇太活泼了,直接加进去容易烧损和形成大尺寸氧化物,反而成了裂纹源。”
第三次,他们改进了稀土添加工艺,采用预合金化的方式引入铈。低温韧性有所改善,但强度却掉了下去,纳米析出相的数量和分布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析出强化效果不足。”林枫眉头紧锁,“形变热处理的工艺参数可能不对,无法有效诱发足够多的、细小的纳米级碳氮化物。”
时间一天天过去,实验室角落废弃的试炼钢锭堆成了一个小堆。三人小组脸上的疲惫之色越来越浓,会议室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失败的配方和标注着问号的工艺参数。那种明明知道方向大概在哪里,却始终找不到具体路径的焦灼感,弥漫在空气里。
王胖子看着又一次从液氮罐里取出来、轻轻一掰就断成两截的试样,忍不住哀嚎:“我说哥哥姐姐们,这玩意儿比追校花还难啊!校花好歹还有个明确目标,这材料配方简直像个薛定谔的猫,你不测到零下269度,都不知道它到底是硬汉还是脆皮!”
苏小远没理他的吐槽,只是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对林枫说:“我们已经尝试了二十七种主成分组合和十五种不同的稀土元素添加方案,形变热处理制度也调整了八轮。理论模型能提供的优化空间越来越小,剩下的……更像是需要经验和运气去试错的盲区了。”
林枫沉默地看着屏幕上又一次失败的模拟结果。他知道苏小远说得对。手册提供了宏观的战略方向,但具体的战术细节,尤其是针对地球现有元素和工艺条件的“本土化”适配,需要大量的实验去填充。而时间,是他们最耗不起的东西。
难道真的要用最笨的“穷举法”,靠着运气去撞那微乎其微的成功概率?
不行!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林枫深吸一口气,对苏小远和王胖子说道:“你们继续按现有思路,再尝试几组靠近边界条件的微调方案。我……需要静一静,回顾一下‘祖传手稿’里的一些深层信息,看看有没有被我们忽略的细节。”
苏小远和王胖子对此早已习惯,点了点头。王胖子还贴心地说:“枫哥你放心闭关,食堂我给你留饭!今天有红烧排骨,我用咱‘龙芯一号’菜刀剁的,保证入味!”
林枫独自回到办公室,反锁了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