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巧妙地将税收问题从单纯的经济争论,提升到了国家存亡和社会稳定的道德与政治高度。他成功地将反对派描绘成只顾眼前私利、不顾国家长远大局的狭隘分子。这场谈话极大地鼓舞了中下层民众的支持,给国会中的反对派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东西部财阀的联合攻势,虽然展现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但罗斯福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对民意的精准把握,用一场炉边谈话就成功地扭转了舆论战场上的劣势。这场围绕“财富再分配”的激烈博弈,远未结束,但罗斯福已经表明,他决心将新政进行到底,即使面对的是美国最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美国的政治天平,在战争阴云和内部社会矛盾的拉扯下,剧烈地摇摆着。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在听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后,在自己的圣西蒙庄园里气得差点砸了收音机。他对幕僚咆哮道:“满口仁义道德!什么社会公平、国家稳定!这都是他为了第三次连任编造出来的鬼话!他想用穷人的选票把我们踩在脚下!”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他意识到,与罗斯福在“道德”和“爱国”层面上硬碰硬是徒劳的,那正是罗斯福的强项。他必须将战场拉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经济现实和民众的切身利益。
几天后,赫斯特报系推出了系列重磅社论,标题诸如《总统的善意与经济的现实》、《高税收:扼杀就业的隐形杀手》、《谁为我们的经济安全负责?》。社论的语气不再像最初那样激烈抨击,而是显得“忧国忧民”,充满了“建设性”的担忧。
社论的核心论点极其刁钻和具有煽动性:
“我们完全赞同罗斯福总统追求社会公平的崇高目标,富人也确实应当承担更多责任。但是,实现公平的手段至关重要!目前这种近乎没收性的高税率,是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
“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看,高税率将严重削弱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创新活力。企业没有利润,如何扩大再生产?如何研发新技术?如何给工人涨工资?最终结果不是公平,而是整个经济蛋糕的萎缩!到时候,政府不仅收不到预期的税款,反而会因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而需要支付更多的救济金!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总统先生,您想过没有?您用高税收重重地打击了美国本土的企业,让他们在国际竞争中变得虚弱不堪。而与此同时,您对外国资本进入美国市场却没有设置足够的壁垒!结果会怎样?强大的外国资本(暗指英国、甚至战后可能卷土重来的德国资本)将趁机涌入,以低廉的价格收购我们奄奄一息的民族企业,垄断市场,操纵价格!到那时,美国的经济命脉将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美国的工人将不得不为外国老板打工!请问总统先生,您的法律能管得到这些外国资本吗?您为了打击国内的富人,却可能把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拱手让人,这难道是真正的爱国吗?”
赫斯特的这一击,极其狠辣。他巧妙地将“高税收”与“经济安全”、“民族产业存亡”和“工人就业”捆绑在一起,成功地将罗斯福描绘成一个“好心办坏事”、甚至可能“引狼入室”的危险改革者。
赫斯特的社论立刻在工商业界和国会引起了巨大共鸣。全国制造商协会、各地商会纷纷引用赫斯特的论点,向国会施加压力。许多原本中立的议员也开始动摇,他们认为赫斯特指出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国会山上,反对新税收法案的声音空前高涨,法案的通过前景变得岌岌可危。
面对赫斯特发起的、看似站在“保护民族经济”道德制高点上的新攻势,罗斯福并未慌乱。他深知,这是对手的殊死一搏。一周后,他再次坐在了壁炉旁,进行了针对性的炉边谈话,主题定为《税收、经济安全与国家的未来》。
罗斯福的声音依然沉稳,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的朋友们,最近我听到一些新的说法。有些人说,向富人多征税会损害我们的企业,会让外国资本占便宜。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是在为我们的经济着想,但我想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这背后的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
他首先驳斥了“高税收削弱企业”的论调:“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经济,不是建立在极少数人积累巨额财富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广大民众的购买力和经济安全感之上。如果财富过度集中,大多数人民贫困潦倒,那么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谁?企业又如何能发展?通过公平的税收进行财富再分配,正是为了扩大内需,为所有企业——包括大企业和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广阔、更稳定的市场!这才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
接着,他猛烈抨击了“外国资本威胁论”,将其上升至国家经济主权的高度:
“至于有人说,我们会因为征税而把经济拱手让给外国资本,这更是无稽之谈!这种论调,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我向你们保证,只要我富兰克林·罗斯福还是美国总统,就绝不会允许任何外国资本操纵我们的国民经济命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