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末,柏林,帝国总理府新总理沙龙
水晶吊灯将镀金装饰照得熠熠生辉,但沙龙内的气氛却冰冷如霜。阿道夫·希特勒站在巨幅欧洲地图前,背对着远道而来的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他的身躯在地图上投下一条长长的阴影,恰好笼罩在中欧地区。
“首相先生,总理先生,”希特勒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他的眼神闪烁着一种混合着得意与狂热的光芒,“我很高兴,我们终于可以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欧洲的未来。这说明,伦敦和巴黎终于开始认真对待德意志民族的合理诉求了。”
张伯伦扶了扶他的金边眼镜,努力维持着惯有的冷静与尊严:“总理先生,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求维护欧洲和平与稳定的途径。我们注意到德国与苏联近来日益密切的接触,这种动向令人深感忧虑。”
达拉第紧接着补充,语气更为强硬:“德国与苏联的结合,意味着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将被彻底打破。这是法国以及我们的盟友所绝对不能接受的。”
希特勒的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他几乎要笑出声来。他精心策划的苏德接触“秀”,果然达到了预期的威慑效果。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欧洲主宰者,如今也不得不主动来到柏林,坐在他的对面。
“忧虑?不能接受?”希特勒踱步到窗前,俯瞰着威廉大街,“当德意志民族在《凡尔赛条约》的枷锁下呻吟时,英法可曾有过一丝忧虑?当我们的同胞在奥地利被禁止与祖国合并时,英法可曾认为这是不能接受的?”
他猛然转身,目光锐利地扫过两人:“要终止德国与苏联的交往?可以!但英法必须拿出诚意来!”他伸出两根手指,“第一,立即停止所有对德奥合并一事的舆论谴责和政治非难。这是奥地利人民自由意志的选择,不容他人置喙!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英法必须承认德意志民族拥有获取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天然权利!对于未来中欧地区德意志人聚居区的公民自决(即公投),英法不得横加干预!德国要建立的,是一个符合民族自决原则的、统一的大德意志国家!这是确保欧洲长久和平的基础!”
张伯伦和达拉第的脸色瞬间变得非常难看。希特勒的贪婪和狂妄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吞并奥地利,他们可以勉强咽下这口气,当作对《凡尔赛条约》过苛部分的修正。但“大德意志”和“生存空间”这两个词,分明是赤裸裸的扩张主义宣言,目标直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甚至波兰的但泽走廊。
“总理先生!”张伯伦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德国吞并奥地利,我们已经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已经是对历史错误的重大修正。一个强大的德国已经重回欧洲中心,一战的损失早已弥补。欧洲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新的、无休止的领土变更!”
达拉第更是直接:“德国如果借着‘大德意志’的名义继续扩张,那就是对欧洲和平的公然挑衅!法国绝不会坐视自己的盟友和欧洲的秩序被破坏!”
希特勒猛地一拍桌子,震得咖啡杯碟叮当乱响:“挑衅?难道德意志民族追求统一和生存的权利就是挑衅?难道让数百万生活在异国统治下的德意志人回到祖国的怀抱,就是对和平的破坏?英法凭什么来决定德意志民族的命运?你们在海外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却要剥夺德意志民族在中欧的生存空间?这是何等的虚伪!”
会谈陷入了激烈的争吵。张伯伦试图用理性说服,强调“妥协”与“秩序”;达拉第则坚持“底线”与“盟约义务”;而希特勒则挥舞着“民族自决”的大旗,将其扭曲为无限扩张的借口。他反复强调,与苏联的合作是“被迫的选择”,如果英法不能满足德国的“合理需求”,德国将不得不“另寻出路”。
沙龙内的气氛剑拔弩张。张伯伦和达拉第意识到,希特勒根本不是在谈判,而是在下最后通牒。他利用英法对苏德接近的恐惧,肆无忌惮地抬高要价。所谓的“终止与苏联交往”,只是一个诱饵,目的是让英法在惊恐中吞下他扩张的苦果。
最终,这场不欢而散的三方会谈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只在极度紧张和相互不信任中暂时休会。张伯伦和达拉第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总理府,他们知道,绥靖政策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希特勒的胃口不是一个奥地利就能填饱的,他想要的是整个中欧。而英法面临的抉择是:是继续让步,以牺牲小国利益来换取短暂的、不可靠的“和平”?还是必须开始认真准备,以强硬姿态遏制德国的野心?
希特勒则站在窗边,满意地看着英法领导人的车队消失在柏林暮色中。他成功地利用了英法的恐惧,将主动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他相信,只要再施加一些压力,伦敦和巴黎最终会屈服。苏德接触这步棋,比他想象的还要好用。欧洲的天平,正在向他倾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