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猛灌了一口威士忌,脸色阴沉地拍桌怒吼:
“特纳这是在挖我们的根啊!”他怒不可遏地吼道,“他搞的那套‘西部总工会’,工资涨 30%,养老金翻倍,还让工人持股?这他妈还是资本主义吗?!”
他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充满了愤怒和难以置信。他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华尔街日报》,头条上赫然印着《罗斯福新政:劳工的黄金时代?》。
他用颤抖的手指着报纸,咬牙切齿地说:“现在有个‘红色总统’还不够,又冒出个捧着罗斯福的‘红色商人’!美国到底怎么了?!”
杜邦(Pierre S. du Pont)坐在一旁,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轻轻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嘲笑对方的激动。
“洛克菲勒,你的石油还能靠中东新油田回血,可我的军工厂呢?”杜邦的声音冰冷而平静,“工人要是闹起来,生产线一停,欧洲的订单全得泡汤!”
皮埃尔没敢说军工厂工人发怒时工厂生产的武器会把他们打成筛子。
他摊开账本,上面赫然写着:
- 1932年罢工损失:$280万(弹药厂停产3周)
- 1933年新政影响:工会谈判权↑,利润预期↓15%
“实业没了,金融就是空中楼阁!”
财政寡头安德鲁·梅隆(Andrew Mellon)推了推金丝眼镜,声音冰冷:
“这哪里是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啊,分明就是一场讨价还价罢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将一份详细的数据对比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份数据对比清晰地列出了三种不同策略所带来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控制力的变化情况:
首先是镇压罢工策略,短期成本非常高,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引发舆论灾难;而从长期来看,这种策略会导致控制力持续下降。
其次是小幅涨薪策略,其短期成本属于中等水平,大概会使利润减少 10%左右;不过从长期来看,这种策略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
最后是特纳模式,这种模式的短期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有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支持;而且从长期来看,它还能实际增强对局势的控制能力。
“看到了吧,特纳比我们要聪明得多啊!”他感叹道,“他让工人们觉得自己好像赢了,但实际上,游戏规则仍然是由资本家们来制定的。”
听到这里,洛克菲勒显然有些不甘心,他低声咆哮道:“那我们就利用报纸来抨击他!让全美国的人都知道特纳正在搞社会主义那一套!”
杜邦和梅隆同时用看智障的眼神盯着他。
“你疯了吗?”杜邦压低声音,“现在工人已经尝到甜头了,你这时候煽动对立,是想让愤怒的工人把你挂上路灯?!”
梅隆叹气:
“看看德国和苏联吧——当资本家拒绝妥协时,结局是什么?”
(桌上沉默,三人不约而同想起沙皇和克虏伯家族的下场。)
最终,东部财团达成共识:
1. 提高工人待遇,但涨幅可控
- 工资↑15%(低于西部30%,但比旧标准高)
- 养老金↑20%,但必须购买公司债券
2. 工会必须接受“监督”
- 谈判代表由管理层“推荐”
- 罢工需提前60天申请(足够调派私人安保)
3. 产业升级应对竞争
- 洛克菲勒:加速中东油田开发,降低人力依赖
- 杜邦:研发自动化生产线,减少工人数量
- 梅隆:推动“技术替代法案”,用机械取代低效劳工
白宫,罗斯福看着东部财团的声明,轻笑一声:
“他们终于学聪明了。”
幕僚长疑惑:“总统,他们这不还是抵抗吗?”
罗斯福摇头:
“不,他们妥协了——只是嘴硬而已。”
“工人拿到了钱,资本家保住了权,而我的支持率……”
他指了指最新民调——68%的工人认为“罗斯福是真正的劳工之友”。
[历史证明:当资本学会伪装仁慈时,革命的火种便悄然熄灭]
- 工人:以为赢得了尊严,实则被更高的工资绑死在生产线上
- 资本家:保住了控制权,但必须让渡部分利润
- 罗斯福:用资本家的钱,买到了工人的选票
- 特纳:笑到最后的人,正把玩着西部总工会的钢印
(1936年大选,罗斯福以史上最高得票率连任,而华尔街的巨头们终于明白——在新时代,要么妥协,要么被碾碎。)
喜欢美利坚望族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美利坚望族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