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东部集团的密谋与全球布局
波士顿私人俱乐部内,梅隆的雪茄烟雾在昏暗的灯光下盘旋,他的手指重重敲在《洛杉矶交易所批准令》上:
“罗斯福居然真的答应了特纳的条件!他难道忘了是谁把他推上总统宝座的?”
洛克菲勒冷笑一声,晃着威士忌杯:
“我们太天真了,以为他只是个瘸腿的傀儡……结果,他比华尔街最精明的银行家还会算计。”
摩根的代表阴沉着脸补充:
“他的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扶持工会、拆分财阀——简直像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美国翻版!”
梅隆展开一份刚拟好的宣传方案:
- 报纸头条:《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经济政策的惊人相似》
- 对比点①:国家强制干预市场(苏联外汇垄断 vs. 美国银行国有化)
- 对比点②:打压私营资本(苏联取缔交易所 vs. 美国拆分摩根)
- 广播演说:雇佣保守派牧师,宣称“新政是撒旦的社会主义”
- 电影暗线:资助好莱坞反共导演拍摄《红色总统》,影射罗斯福
“让美国民众相信,他们的总统正在把美国变成第二个苏联。”
2. 经济止损:加速对日贸易
洛克菲勒推开亚洲地图:
- 石油:绕过美国制裁,通过荷兰壳牌中转,向日本海军秘密供油
- 废钢:以“菲律宾基建”名义,经马尼拉转运至横滨港
- 金融:利用瑞士账户,向三井财阀提供低息贷款(抵押物为满洲铁路股权)
“既然罗斯福要扶持中国,那我们就让日本更强大。”
3. 欧洲走私:武装苏联的“潜在敌人”*
摩根翻开一份克格勃线人提供的清单:
- 德国:通过瑞典中介,向柏林输送精密机床(仿效东芝事件手法)
- 意大利:以“民用飞机零件”名义,走私航空发动机技术
- 西班牙:支持佛朗哥叛军,确保未来欧洲战场消耗苏联资源
“如果苏联变得更强大,罗斯福就不得不回头求我们对付‘红色威胁’。”
当夜,一封加密电报从波士顿发往东京:
“即日起,洛克菲勒亚洲资产移交三井托管,务必在两年内让婆罗洲石油产量翻倍。”
而此刻的罗斯福,正在白宫审阅WSG送来的《东部财团对日交易密档》,轻笑一声:
“让他们闹吧……等日本真成了威胁,美国民众自然会支持我扩军。”
(1934年,美国国会“意外”曝光东部财团走私案,摩根被迫割让8%美联储股权给西部——而这一切,早在罗斯福的计算之中。)
在权力的棋局里,真正的赢家永远是让对手自以为在反击的那一方。
面对罗斯福新政的强势推进,东部金融寡头与工业巨头终于撕下伪装,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舆论战。
1. “社会主义新政”的指控
- 《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罗斯福的红色蓝图》,将《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与苏联五年计划相提并论,称其“剥夺企业自主权,走向计划经济”。
- 保守派议员在国会咆哮:“《社会保障法》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抄来的!”
2. “法西斯式独裁”的标签
- 前总统胡佛公开抨击:“罗斯福正在用行政命令摧毁自由市场,这简直是法西斯!”
- 美国自由联盟(保守派组织)发布宣言,称新政“威胁美国宪法精神,使总统权力无限扩张”。
3. “经济毁灭者”的污名化
- 摩根财团资助经济学家发表研究报告,声称“高税收扼杀投资,新政延长了大萧条”。
- 全国制造商协会在报纸刊登全版广告:“罗斯福的‘烤百万富翁’政策,正在烤焦美国经济!”
面对东部舆论的狂轰滥炸,罗斯福并未退缩,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回击:
1. “炉边谈话”安抚民众
- 罗斯福深知民众对于新政的疑虑和担忧,于是他决定通过广播这种直接的方式与美国人民进行沟通。在一次名为“炉边谈话”的广播节目中,罗斯福用他那温暖而坚定的声音,向美国人民解释新政的真正目的。
- 他说道:“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并不是在摧毁资本主义,相反,我们是在拯救它。资本主义是我们国家的基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它更加强大、更加公平。”
- 罗斯福强调,新政的核心是“让工人有工作,让企业有市场,让美国经济重新运转”。他详细阐述了各项政策措施,如何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刺激就业、促进企业发展,以及如何恢复市场信心。
- 这次“炉边谈话”让美国人民对新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罗斯福的真诚和决心。许多人开始对新政产生了信心,愿意支持政府的改革举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