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好莱坞的致命贺礼
赫斯特报业大厦顶楼,特纳将一叠照片甩在桌上——
波士顿银行家韦伯斯特·摩根四世(化名)与14岁纺织女工玛丽的合影,背景是纽约地下妓院的红丝绒窗帘。
修斯悠然地坐在沙发上,他手中的雪茄被点燃,一缕缕烟雾缓缓升起。在那朦胧的烟雾中,他的眼镜片反射出一丝冰冷的光芒,仿佛他正透过这烟雾审视着整个世界。
修斯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环球影业刚好有一部‘社会批判电影’立项,原名是《罪恶之城》。不过,现在我们可以给它改个更合适的名字……”
就在这时,赫斯特突然插话道:“《被折断的雏菊》。”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手中的钢笔猛地戳穿了《纽约时报》的头版,黑色的墨水如血滴一般在纸张上晕染开来。
1 月 10 日,这一天成为了媒体界的焦点。赫斯特旗下的 12 家报纸同时刊登了玛丽的自述,这篇自述经过了精心的戏剧化加工,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报纸的标题赫然写着:《我 13 岁被卖进地狱,而买我的人戴着哈佛毕业戒指》,这样的标题无疑是极具冲击力的。配图则是一张模糊化的摩根家族纹章戒指特写,虽然画面有些模糊,但对于熟悉摩根家族的人来说,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而在这篇自述中,有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他说……清教徒的忏悔室,比妓院的床更脏。”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社会的虚伪面具,让人不禁对所谓的道德和正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1月15日:修斯安排的“纪录片”团队突袭纽约长岛某俱乐部,拍下议员们仓皇遮脸逃窜的镜头。胶片故意过度曝光,但其中一人的怀表链——刻着JP摩根赠1929。
环球影城七号棚,导演冯·斯登堡正在拍摄关键场景:
- 妓院布景的墙纸,用的是美联储1927年会议记录的仿制品
- 反派富豪的西装,仿照摩根大通总裁的定制款式(连袖扣都1:1复刻)
- 高潮戏的BGM,改编自哈佛校歌变调版
老约翰蹲在监控室冷笑:“等电影上映,东部那帮伪君子会自己把票房炒到百万——就为买断拷贝烧掉!”
1月15日,总统过渡团队“偶然”拿到样片。
罗斯福的幕僚长在私人信件中写道:
“建议就职演说增加‘净化道德’段落,时机恰好在电影首映后三天……”
而真正的交易发生在化妆间——
赫斯特递给特纳一份名单:“这些参议员嫖过玛丽的朋友,他们会全力支持拆分摩根的法案。”
1月18日,摩根财团紧急召开闭门会议:
- 股价暴跌因“道德危机”而非经营问题
- 五家教堂公开焚烧摩根捐赠的圣经
- 洛克菲勒突然支持《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当夜,韦伯斯特·摩根四世的尸体在哈德逊河被发现。
《纽约时报》称“醉酒失足”,但验尸官是WSG退役军医——
他悄悄记录:“颈动脉注射痕迹,与1929年石油高管案相同。”
1月20日,罗斯福宣誓时,白宫外游行队伍高举标语:
“清洗华尔街的童妓买家!”
而特纳坐在洛杉矶影院包厢,看着银幕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字样轻笑:
“先生们,这才是真正的‘新政’。”
(1933年底,《雏菊》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特别社会贡献奖”的影片。而摩根财团被迫割让27%的金融业务——恰好是WSG进军纽约的起步资金。)
[当资本挥舞道德大棒时,最肮脏的真相往往最耀眼]
——1933年1月,舆论战的全面升级
环球影业突然宣布《被折断的雏菊》提前至1月25日全美公映,并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
“每一个美国父亲都该看的电影!”
海报角落印着极小字样的赞助商名单——“本片由西部退伍军人协会监督,确保真实性”(暗指WSG背景)。
修斯亲自调整了拷贝分发策略:
- 纽约首映场安排在摩根大通总部对面的影院
- 华盛顿特映场邀请参议院道德委员会包场
- 教会专场由天主教保护儿童会“意外”拿到未删减版
1月22日,赫斯特报业“粗心”的实习编辑将一份加密客户名单混入社会版校样。
《旧金山观察家报》印刷时,油墨恰好溶解了表层伪装,露出:
- 7名东部银行家的嫖宿记录(精确到房间号与时间)
- 3名参议员的化名及癖好描述
- 1名联邦法官与雏妓的通信原件(用《圣经》密码书写)
当值班主编发现时,首批5万份报纸已送达东海岸。
摩根大厦彻夜灯火通明:
- 法律团队申请禁映令,却被罗斯福任命的联邦法官驳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