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阿树的“山雾营地”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静谧露营标杆”,甚至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客人专程前来。一次行业分享会上,有人问他“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阿树没有讲复杂的运营模型,而是拿出手机里存的苏野做的花艺照片——枝叶疏朗,洋桔梗在留白中愈发清雅。
“我的运营逻辑,全来自一位花艺师的启发。”阿树笑着说,“做花艺要‘退一步’留留白,营地运营也一样;花艺要突出核心花材,生意要锁定核心定位;冗余的枝叶会掩盖美感,杂乱的项目会稀释体验。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底层规律其实相通。”
台下的分享嘉宾里,有位做独立书店的主理人林夏,听得频频点头。她的书店开在大学城旁,主打“人文社科+小众绘本”,可最近一直被线上书店挤压,线下客流越来越少。她试过搞签售会、文创市集,甚至卖起了网红饮品,反而让书店失去了原本的静谧氛围,老读者渐渐流失。
分享会结束后,林夏特意找到阿树,跟着他去了苏野的花艺工作室。那天苏野正在给一束向日葵做造型,没有用过多的配草,只搭配了几支细长的狗尾草,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花束上,简洁又有生命力。
“向日葵本身就很亮眼,不用加太多东西,反而会抢了它的风头。”苏野一边调整花材的角度一边说,“就像做任何事,核心的东西要突出,其他的都只是点缀,太多了反而喧宾夺主。”
林夏盯着那束向日葵,忽然想起自己的书店:为了吸引客流,她不断增加非书籍业务,网红饮品的香气盖过了书页的墨香,文创市集的嘈杂打破了书店的宁静,反而让核心的“阅读体验”被忽略。这不就像给向日葵堆砌太多配草,反而掩盖了它本身的光芒吗?
“我之前想让书店更热闹,就加了很多项目,结果老读者都抱怨说‘书店不像书店了’。”林夏叹了口气。苏野递给她一杯清茶:“我之前给一家书店做花艺,老板想在每个书架都摆上花,我劝他‘退一步’,只在收银台、休息区放几束小的。结果客人说,偶尔看到一束花,反而更觉得温馨,不会打扰阅读。”
回去的路上,林夏立刻梳理了书店的运营思路。她决定“退一步”做减法:砍掉网红饮品和文创市集,只保留简单的咖啡和自制点心;取消频繁的签售会,改成每月一次的小众读书会,聚焦核心读者群体;把多余的展示架撤走,给书架之间留足走动空间,让阅读环境更舒适。
“就像苏野做花艺,”林夏在员工会上说,“我们之前太急于‘进’,想讨好所有客人,反而谁都没讨好。现在‘退一步’,剥离冗余业务,聚焦‘安静阅读’的核心,是为了留住真正爱读书的客人,让书店回归本质。”
优化后的书店,虽然客流总量没有明显增加,但客单价和复购率大幅提升。很多老读者回来后说:“终于又能在书店安安静静读一下午书了。”每月的小众读书会更是场场爆满,读者们围绕一本书深入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氛围。
林夏特意带着读书会的合影去感谢苏野,发现苏野的工作室里多了很多干花作品。“最近天气干燥,鲜花不好保存,我就‘退一步’,把用不完的花做成干花,没想到很受欢迎。”苏野笑着说,“有时候换个形式,反而能开辟新的可能。”
林夏看着那些形态各异的干花,忽然明白,“以退为进”从来不是单向的减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智慧。苏野从鲜花到干花的转变,是“退一步”适应环境;自己从多元业务到聚焦阅读的调整,是“退一步”回归核心;阿树从堆砌项目到锁定静谧定位的转型,是“退一步”精准发力。这些看似不同的选择,背后都藏着同样的逻辑:不硬抗趋势,不盲目扩张,在适当的“退让”中积蓄力量,找到更优的前进路径。
后来,林夏在书店推出了“盲选书单”服务——读者只需告知自己的阅读偏好,店员就会从冷门好书里挑选几本推荐。这个灵感来自苏野的“随机花艺”:苏野会根据季节和花材库存,随机搭配花束,反而常有意外惊喜。林夏的“盲选书单”也一样,很多读者通过这个服务发现了小众好书,书店的口碑越来越好。
而阿树则把苏野的“留白”逻辑用到了营地的细节设计上:在营地角落设置无人打扰的观景台,只放一张长椅和一盏路灯;在露营帐篷外预留小庭院,让客人可以自己布置花草。这些“留白”的空间,反而成了客人最爱的打卡点。
苏野的花艺工作室依旧藏在老巷子里,她还是那个擅长“退一步”做设计的花艺师。而阿树和林夏也在各自的领域里,一次次用“以退为进”的智慧破局。他们渐渐发现,生活里的很多困境,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太急于求成,忘了“退一步”的智慧。
就像苏野说的:“好的花艺需要留白,好的生活需要缓冲,好的事业需要沉淀。”那些看似的“后退”,不是懦弱,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清方向,更精准地发力,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这种从花艺、营地、书店等不同场景里提炼出的底层规律,相互滋养,彼此成就,正是“触类旁通”的深层内涵——让智慧跨越边界,让成长水到渠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