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这是哪国的使臣?排场不小啊!”李元朗咋舌道。
“看这服色和护卫的规格,怕是来朝贡的藩属国使者。”王敬之见识广些,低声分析道,“这浮玉楼临河近皇城,环境雅致,确实是接待贵宾的好地方。”
“啧啧,真是会选地方,这浮玉楼可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另一同僚感叹道。
就在这时,一个悦耳动听、带着几分慵懒和戏谑的女声,在他们桌旁响起:“几位小哥眼力不错。这可不是普通的使团,是来自海外琉球国的朝贡使者。”
众人闻声望去,皆是一愣。
只见桌旁不知何时站了一位女扮男装的绝色佳人。她身量极高,甚至比在座的几位年轻男子还要高出少许,身着一件月白色暗云纹杭绸圆领袍,腰束玉带,更显得身姿挺拔,亭亭玉立。如墨青丝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束起,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和一张美得令人窒息的容颜。眉不画而黛,唇不点而朱,肌肤胜雪,吹弹可破。最动人的是那双微微上挑的凤眼,眼波流转间,顾盼生辉,既有女子的妩媚,又带着一股寻常闺秀绝无的洒脱与不羁。她手持一柄泥金折扇,轻轻摇动,嘴角噙着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正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们这一桌人。
张绥之更是心中一震,这位女公子,正是前几日在路边食肆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位神秘女子!
那女公子目光在几人脸上扫过,最后定格在张绥之身上,眼中笑意更深,用扇子虚点了他一下,语气带着熟稔的调侃:“哟,这不是那位带着两个‘妹妹’从云南来的张小行人吗?真是巧啊,又碰上了。你那两位……嗯,‘妹妹’呢?怎么没带出来?”
她特意在“妹妹”二字上加重了语气,带着几分促狭的意味,听得张绥之耳根微热。而他周围的李元朗、王敬之等人,早已看得目瞪口呆,眼神在张绥之和这位突然出现、美若天仙又气场强大的女公子之间来回逡巡,充满了惊讶、羡慕和探究,仿佛在说:安甫兄,你何时认识了这般神仙人物?
那女公子却浑不在意众人的目光,仿佛天生就该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她娇滴滴地轻笑一声,也不等众人相邀,便自顾自地、仪态万方地在张绥之身边的空位坐了下来,动作自然流畅,没有丝毫忸怩之态。她将折扇合起,轻轻放在桌上,一双如玉的纤手交叠置于膝上,笑吟吟地看着张绥之,等待着他的回答。
近距离看,她的容貌更是惊为天人。五官精致得如同工笔画就,毫无瑕疵。尤其是那双眼睛,清澈明亮,却又深不见底,仿佛蕴藏着无尽的秘密。她身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冽如雪中寒梅的香气,与她高贵慵懒的气质相得益彰。虽然穿着男装,却丝毫掩盖不住她窈窕有致的身段,腰肢纤细不盈一握,更衬得身姿挺拔婀娜。
张绥之被她看得有些窘迫,定了定神,拱手道:“原来是……这位姐姐。舍妹年幼,不便带来此种场合。不知姐姐如何得知楼下是琉球国使者?”他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同时也问出了心中的疑惑。这等外交事务,寻常人未必清楚。
女公子闻言,嫣然一笑,如百花绽放,晃得人眼花。她端起张绥之面前还未用过的茶杯,姿态优雅地抿了一口,才慢条斯理地说道:“这有何难?看其服饰纹样、护卫规格,再结合近来礼部主客司的动静,猜也猜到了。琉球国素来恭顺,贡期将至,此时入京,不是他们还能有谁?”她语气轻松,仿佛在谈论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其间透露出的信息量和洞察力,却让在座几位初入官场的年轻行人暗自心惊。
李元朗忍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位……姑娘,恕在下冒昧,您似乎对朝中事务颇为熟稔?”
女公子斜睨了他一眼,扇子“唰”地一声打开,遮住半边脸颊,只露出一双含笑的明眸,语气带着几分神秘:“熟稔谈不上,不过是比你们多听了些闲话,多见了些世面罢了。这京城里头,稀奇古怪的事情多了去了,几位小哥刚来,慢慢就知道了。”
她的话似是而非,更添神秘。张绥之看着她谈笑自若、挥洒自如的样子,心中对她的身份越发好奇。这位女公子,绝非凡俗女子。她两次“偶遇”,是巧合,还是有意?她对自己的关注,又是因为什么?
面对这位神秘女公子落落大方、甚至带着几分挑逗意味的姿态,张绥之心中虽如擂鼓,但面上依旧保持着读书人的风骨与礼节。他微微欠身,语气温和而不失分寸地问道:“承蒙姑娘两次相见,实乃缘分。只是……还不知姑娘芳名,仙乡何处?今日这顿酒,若蒙不弃,便由在下做东,聊表谢意,也请姑娘赏光,容我等请教一二。”
那女公子闻言,掩口轻笑,眼波流转间风情万种。她稍稍凑近张绥之,一股清冽中带着甜媚的香气若有若无地萦绕过来,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悄声道:“小女子名叫莺儿。” 她顿了顿,扇子半掩着面,声音带着一丝狡黠,“至于家住哪里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瞒你说,这家浮玉楼,如今正是小女子的产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