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阳新材料”成功挂牌上市后的第三个周一,总部大楼顶层的战略会议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深色的会议桌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
这是“灏阳”上市后的首次年度战略规划会议,意义远超以往——它不仅要总结上市首月的阶段性成果,更要为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划定清晰的航向,向资本市场传递长期增长的信心。
祁阳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一份厚厚的资料夹,里面装着上市首月的业绩报表、股价走势分析、客户反馈汇总,以及各部门提交的战略提案。他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围坐的核心管理层:从研发端的韩教授,到生产端的陈明远,再到市场端的沈弘毅与刘晶,还有负责资本运作的马明,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严谨的神情。
“首先,我们复盘一下上市后的整体情况。”祁阳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上市首月,公司股价从发行价42.8元攀升至78.3元,市值突破250亿元,较发行时增长近18%,日均换手率维持在5%以上,市场交投活跃。这背后,是投资者对我们技术实力与行业前景的认可。”
他顿了顿,翻开业绩报表,指尖在纸面数据上轻点:“生产端,邻省产业园三条产线满负荷运转,产能利用率达98%,‘磐石2.0’材料的良品率稳定在92%以上,已向‘大陆动力’交付首批500吨订单,韩国SK的样品测试反馈也全部达标。”
“市场端,沈弘毅团队新开拓了两家欧洲储能客户,国际销售收入占比首次突破40%。”祁阳抬眼看向沈弘毅,微微颔首,“这些数据证明,我们的业务基本面是扎实的,但这只是开始。”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所有人都清楚,上市带来的不仅是资金与品牌背书,更有资本市场对业绩增长的高预期。如何将短期优势转化为长期竞争力,成为当下最关键的命题。
“接下来,我们进入核心议题——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祁阳将一份战略框架草案投影在屏幕上,光束在墙面铺开,映照出“一核两翼”四个醒目的大字。
“我的核心思路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产能扩张与市场开拓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最终目标是成为全球钠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的绝对领导者。”
话音落下,韩教授率先接过话题。作为研发体系的负责人,他早已将提案PPT调至主屏,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学术研究者特有的专注。“未来三年,我们要在三个方向重点突破。”
韩教授推了推眼镜,激光笔的红点精准落在“磐石3.0”材料的参数表上:“第一,加快‘磐石3.0’的中试进度,目标是将能量密度再提升30%,同时把成本控制在第一代产品的1.5倍以内,预计明年Q3完成小批量试产。”
他顿了顿,指尖轻按遥控器切换页面,屏幕上跳出与中科院某研究所的合作协议扫描件:“第二,依托国家级研究中心平台,开展固态钠电池、钠空气电池等前沿技术的预研,目前已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专项攻关小组。”
“第三,计划在德国慕尼黑与美国硅谷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韩教授的声音提高了些许,“要吸引全球顶尖的材料学人才,预计首批招聘20名博士级研究员,研发投入占比将维持在18%以上。”
韩教授的提案刚结束,陈明远便迫不及待地起身。作为生产端的负责人,他手中的触控笔在产业园规划图上快速滑动,语气带着一丝急切:“目前三条产线的年产能为3000吨,已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邻省二期产线必须加快建设。”
“按照最新进度,二期产线将于明年Q2投产,年产能将新增2000吨,届时总产能将达到5000吨。”他顿了顿,调出波兰、越南两地的考察报告,“更关键的是海外布局——经过多轮评估,波兰工厂的可行性更高。”
“靠近‘大陆动力’欧洲总部,物流成本可降低15%,且欧盟的环保标准虽严,但我们的生产工艺完全达标。”陈明远的目光扫过众人,“初步计划建设一条年产500吨的产线,后期视市场需求扩至2000吨,预计后年Q1投产。”
“产能扩张必须与市场开拓同步。”沈弘毅紧接着开口,他身旁的刘晶默契地将联合提案调出,屏幕上清晰划分出存量与增量两大市场板块。
“存量市场方面,我们要巩固储能、消费电子、低速车三大领域的优势。”沈弘毅的手指在屏幕上圈出重点,“今年内将‘大陆动力’的供货份额提升至60%,韩国SK的年度订单争取突破1亿元。”
切换到增量市场的幻灯片时,沈弘毅的语气多了几分笃定:“增量市场是关键。我们已组建专项团队,主攻电动汽车备用电源与通信基站储能领域,目前已与国内两家车企签订联合开发协议,预计明年Q4推出适配的电池材料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