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平稳地汇入夜晚的车流,窗外的霓虹灯勾勒出都市冰冷的轮廓,又在车窗上晕染开一片迷离的光斑。
谈判时高度紧绷的神经逐渐松弛下来,车内一时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送风声和轮胎碾过路面的细微噪音。
快要到办公室的时候,一直沉默注视着前方的祁阳,突然开口道:“沈总,今天辛苦了。”
他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也拉回了沈弘毅似乎飘远了些的思绪。“谈判的节奏和分寸,把握得非常好。”
他的语气带着真诚的认可,不仅仅是客套。今天这场与韩教授团队的正面交锋,沈弘毅展现出的专业素养、老辣的谈判技巧,尤其是对人心——特别是对那位学术泰斗韩教授复杂心理的精准洞察与拿捏,都让祁阳深感庆幸。
庆幸自己在一个关键的路口,找到了一个如此得力的臂助,而不仅仅是一个执行命令的副手。这不仅仅是省心,更是一种战略层面的互补与支撑。
“职责所在,祁总。”沈弘毅语气依旧平淡,听不出太多波澜,仿佛刚才那场不见硝烟却暗流涌动的博弈只是寻常工作。
然而,他微微侧头看向窗外飞速掠过的光影时,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光芒,如同夜行的猎豹回顾自己的捕猎场。
他习惯性地开始复盘,声音冷静而清晰:“韩教授是典型的顶尖学者,重名节、惜羽毛,拥有极强的学术自信和与之匹配的、甚至有些过剩的尊严感。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视若珍宝,但也因此,对商业规则和资本逻辑的理解相对单纯,甚至有些固执地排斥他认为‘玷污学术纯洁性’的条款。与他沟通,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肯定其学术价值的首要地位,不能简单地用商业利益去衡量。”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然后继续道:“相比之下,他团队里的刘主任才是今天谈判中另一个,或许更是关键性的人物。”
“他更贴近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和未来的产业化落地,对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具体困难、资源缺口有更切身的体会,想法也更务实,更关注如何把事情做成,而非仅仅坚守学术堡垒。他几次在韩教授情绪激动时恰到好处的插话和圆场,实际上起到了缓冲和推进的双重作用。”
沈弘毅的目光转回车内,落在前方中控台的某一点上,结论明确:“所以,后续除了继续与韩教授保持沟通,维持良好的关系,我们必须加强与刘主任的联系,深入了解团队内部的真实想法、未在台面上明说的诉求,以及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具体、细微的困难。这些细节,往往比那些精心准备的、华丽的PPT更能反映项目的真实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
祁阳一边驾驶,一边专注地听着,不时微微点头。沈弘毅的观察细致入微,分析直指核心,不仅点明了双方关键人物的特质,更清晰地指出了后续工作的重点和潜在突破口。”
“与这样的顶尖学术团队合作,既要尊重乃至维护韩教授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和学术理想,也要巧妙地团结、借助刘主任这样务实派的力量,才能确保项目在学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顺利推进。
“后续的法律尽职调查和投资协议起草,”祁阳接过话头,将思绪拉回到具体的执行层面,“需要尽快找一家经验丰富、值得信赖,而且最好是对接过硬科技领域的律所来接手。”这涉及到极其复杂的法律条款设计、知识产权归属与安排、股权结构设置等一系列专业问题,远非他们两人凭借经验和商业直觉能够覆盖,必须依靠专业人士来规避风险,搭建稳固的法律架构。
“明白。”沈弘毅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应,“我已经初步筛选了三家备选律所,主要考察他们在风险投资、特别是硬科技、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早期投资项目上的经验、核心合伙人的专业背景与稳定性、团队的综合实力,以及……他们收费模式的合理性,是否与我们的预算和项目阶段相匹配。”
他办事的周密性和前瞻性再次体现无遗,总是在任务明确之前,就已经铺好了前路。“晚点我把这几家律所的基本资料、代表性案例、主要合伙人简介和我的初步评估意见整理好,发到您邮箱,最后由您来定夺。”
“好。”祁阳简洁地应道。这种无需多言的默契让他感到舒适。
车子拐过一个弯,不远处,“启阳资本”暂时租用的写字楼已经隐约可见。祁阳放缓了车速,继续说道:“公司这边,基本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办公室也准备好了,虽然还有些空旷。接下来最紧迫的,就是搭建核心团队。招聘的事情,尤其是投资经理和分析师这几个关键岗位,你也多费心把关。”
“明白,我会留意合适的人选,初步筛选后向您汇报。”沈弘毅应承下来,随即,他话锋一转,谈到了更核心、也更敏感的问题。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语气中多了一丝不容忽视的郑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