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问题也同样明显。资料内容几乎完全集中在技术原理、材料表征和实验室性能数据上,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
对于商业化路径的规划、规模化生产可能面临的工程挑战、成本控制的详细分析、以及目标市场的竞争格局等方面,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根本未曾涉及。
这完全印证了周林的判断——团队极度缺乏市场化和商业化思维。
但这在祁阳看来,非但不是致命的缺陷,反而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这正是早期尖端技术项目的典型特征:技术价值极高,但商业成熟度低。
这也意味着,如果能在早期以合适的方式介入,帮助其补上商业化的短板,潜在的回报将极为丰厚。
关键在于,如何与韩教授这样的人有效沟通,如何赢得他的信任与尊重,并共同找到一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可行路径。
几天后,在周林的妥善安排下,祁阳在理工大学附近一家格调清雅、私密性颇佳的茶室,见到了韩灏教授。
韩教授年约五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穿着朴素甚至有些过时的夹克,周身散发着长期浸淫学术带来的书卷气,表情严肃,眼神锐利而专注,透着一种对世俗事务的疏离感。
周林简单为双方引见后,便明智地退居二线,端起茶杯,扮演起安静的旁观者角色。
“韩教授,您好,久仰您在大名。我是祁阳。”祁阳起身,不卑不亢地伸出右手。
“坐吧。”韩教授与他轻轻一握,目光在祁阳年轻的面孔上停留了一瞬,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似乎对投资人的年龄感到意外,甚至闪过一丝失望,语气略显平淡,“周林说,你对储能技术,特别是钠电方向,有些兴趣?”
“是的,”祁阳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技术核心,避免无谓的寒暄,“我认为钠离子电池是解决未来大规模储能瓶颈和实现低碳能源体系成本优化的关键路径之一,尤其在对成本高度敏感的应用场景下,潜力巨大。”
韩教授挑了挑眉,身体微微后靠,审视着祁阳:“哦?你看好钠电?现在资本市场和产业界,目光可都还聚焦在锂电上,追逐能量密度。”
“锂电性能卓越,但资源约束和价格波动是长期隐患。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优势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在质量能量密度上目前确实与高端锂电有差距,但在对体积能量密度要求不高、更看重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固定储能、低速交通、备用电源等领域,市场空间非常明确且广阔。”祁阳从容回应。
接着,他没有停留在宏观叙事层面,而是直接将话题引向韩教授团队研发的核心——新型正极材料,提出了几个极具针对性的关键问题:“韩教授,我拜读了您团队近期发表的几篇相关论文,对您提出的这种新型材料结构和合成方法非常感兴趣。”
“我想请教,目前这种材料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特别是在高温高湿或长期空气中暴露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如何?这是影响其实际使用寿命和封装成本的核心因素之一。”
“另外,从实验室克级烧转到未来公斤级乃至吨级放大生产时,材料的振实密度、颗粒一致性以及电极加工性能,预计会出现哪些变化和挑战?如何从材料设计和工艺路线上预先规避?”
这两个问题,精准地切中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过程中最常见、也最棘手的两个痛点:环境耐受性和规模化效应。
韩教授原本带着些许疏离和审视的眼神,瞬间发生了变化,变得专注而充满探究的意味。他身体不自觉地前倾,重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仿佛要透过表象看穿其内在的知识储备。
“你……了解得很深入啊。”韩教授的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遇到知音般的探讨欲望
“稳定性问题,我们通过一种特殊的表面包覆和掺杂协同改性策略,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于放大效应,确实存在,但我们设计的是一步水热合成路线,理论上……”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茶室里的氛围完全变成了纯粹而深入的技术研讨会。
祁阳凭借着系统赋予的超越性视野、近期恶补的专业知识以及清晰的逻辑链条,与韩教授进行了密集而高效的交流。
他并未不懂装懂,对于不熟悉的工艺细节会坦诚请教,但总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矛盾,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考角度。
周林在一旁静静品茶,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他原本只打算让祁阳来见识一下顶尖技术专家的气场,感受一下早期项目接触的难度。
万万没想到祁阳不仅没有露怯,反而能与以挑剔和固执着称的韩教授进行如此深度的对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讨论的方向,这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大一学生的能力边界。
谈话接近尾声,祁阳敏锐地把握住节奏,适时地将话题从纯技术探讨,引向更具现实意义的商业化构想:“韩教授,您团队的技术实力和前瞻性,我非常钦佩。但一项伟大的技术,要真正创造价值、改变世界,离不开成功的产业化转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