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破局之钥
“城市文化名片”项目的僵局,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徐静婉心头。接连几天,所有试图与评审委员会沟通的努力都石沉大海,官方渠道的回复永远是不痛不痒的官方辞令。陆子昂编织的这张无形之网,显然比预想的更为细密坚韧。
周雨晴带来的内部消息也愈发不容乐观:评审委员会内部对“木兰生活”的争议很大,有声音坚持认为其“商业气息过重,偏离了文化传承的纯粹性”,而这顶帽子,恰恰是最难辩驳的。
“纯粹性?”徐静婉站在“素缕”工坊里,看着老师傅指尖翻飞,将一根根细若发丝的天然染料丝线织入布料,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只觉得这个词充满了讽刺。还有什么,比这双手、这份耗时耗力的坚守更“纯粹”?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烦躁。必须找到破局的关键,一个能穿透流言与偏见,直击核心的证据。
就在这时,林音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匆匆走过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徐总,您看这个!沈老师让我整理过往的灵感素材库,我发现了这个!”
平板上是一段略显古旧的视频资料,画面不算清晰,但内容却让徐静婉精神一振。这是一段多年前本地电视台拍摄的、关于传统植物染色技艺濒临失传的纪录片片段。镜头里,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匠人,正用着与“素缕”工坊几乎别无二致的古法,染制着一匹布料,他颤抖的手和专注的神情,与工坊里老师傅的身影奇妙地重叠在一起。
而纪录片的采访者兼解说人,正是如今评审委员会里那位德高望重、一向以“扞卫传统文化纯粹性”着称的吴老。
“我记得,”林音激动地说,“吴老早年非常关注民间工艺的抢救,这部纪录片就是他牵头制作的!他还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呼吁,不能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只存在于博物馆里!”
徐静婉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或许就是那把钥匙!
她立刻让周雨晴调取了这部纪录片的全部存档资料,以及吴老近年来所有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公开言论。她反复观看纪录片,仔细研读吴老的每一篇文章,试图抓住他理念的核心。
她发现,吴老强调的“纯粹”,并非排斥创新与商业,而是反对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粗暴篡改和急功近利的消费。他真正倡导的,是在尊重传统精髓基础上的“活态传承”,是让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活”下去。
而“木兰生活”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对此最完美的实践吗?从对古法染料的坚持,到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再到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手艺人,每一步都踩在了吴老所期望的路径上。
一个清晰的反击策略在徐静婉脑中形成。她不再试图去直接辩解或对抗那些“商业气息过重”的指责,而是决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她亲自执笔,撰写了一份措辞恳切、论据扎实的说明报告。报告没有纠缠于项目本身,而是以吴老的纪录片和理论着作为引,深刻阐述了“木兰生活”在“活态传承”理念上的探索与实践,将“大地色系”的创作过程、与“素缕”工坊的合作模式、以及对非遗传承人培养的计划,全部提升到了回应吴老早年呼吁的理论高度。报告中附上了详尽的对比资料和视频片段,形成了一条无可辩驳的逻辑链。
同时,她通过林薇的人脉,将这份报告以及“木兰生活”完整的项目资料,直接递送到了吴老的办公桌,并附上了一封言辞恭敬的拜访请求信。
这一次,她没有等待太久。
第二天下午,吴老的助理打来了电话,语气客气地表示,吴老看过资料后很感兴趣,愿意抽出半小时时间,与徐静婉“聊一聊”。
坐在吴老古朴雅致的书房里,面对这位目光睿智、不怒自威的老人,徐静婉摒弃了所有华丽的辞藻和商业话术,只是真诚地分享了她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木兰生活”在实践过程中的得失。她引用了吴老纪录片里的细节,谈到了老匠人当年的忧虑,也坦诚了项目在商业化探索中遇到的困惑与坚持。
吴老大多时间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插话问一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
半小时很快过去,徐静婉起身告辞时,吴老将她送到书房门口,忽然说了一句:“年轻人,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路还长,踏实走。”
没有明确的表态,但徐静婉从他眼中看到了一丝认可和期许。
她知道,她成功了。不是靠关系,不是靠妥协,而是靠对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对事业的纯粹坚持。
走出吴老家门,傍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她心头的振奋。她拿出手机,看到一条周雨晴发来的信息:「太太,评审委员会通知,项目进入下一轮复议阶段!」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回复。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手机屏幕上的日期,忽然想起,过几天,就是那个特殊的日子了——她去城郊那家自闭症疗愈中心做义工的日子。上次去的时候,负责张老师好像提过,中心近期要办一个小型画展,展示学员们的作品……
一个念头悄然划过脑海。也许,该找个时间去看看小哲了。那个总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却对色彩有着惊人敏锐度的孩子。
喜欢契约暖意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契约暖意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