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意外的援手
与新媒体策划人的会面给徐静婉带来了新的思路,但也意味着更繁重的工作。她必须亲自参与内容策划、脚本撰写,甚至要出镜拍摄一些介绍传统工艺和“木兰生活”理念的短视频。白天奔波于新兴工坊之间,晚上熬夜修改方案、沟通细节,她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几乎榨干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这天,她刚从郊区一家专注于植物染的小型工坊考察回来,带着几块颜色纯净、散发着草木清香的样品,准备回公寓仔细研究。车子驶入市区,等红灯的间隙,她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目光无意识地扫过窗外,却猛地定格在不远处街角的一家画廊橱窗里。
橱窗内陈列着一组风格独特的画作,画风稚拙却充满力量,色彩大胆而纯粹,描绘的是城市边缘的风景与人物。让徐静婉心跳加速的,是画作右下角的签名——一个简单的“Z”,以及画作旁边标注的作者简介:李小哲,18岁。
是小哲!他竟然在这里办画展?不对,看这画廊的规模和位置,更像是一次小型的、非公开的展示。李墨知道吗?李家其他人知道吗?
她立刻让司机靠边停车,走进了这家名为“隅角”的独立画廊。画廊内部空间不大,但布置得很有格调,墙上挂着十几幅小哲的画作,只有零星几个客人在安静观看。小哲并不在场。
画廊主人是位气质温和的年轻女士,见到徐静婉,微笑着迎了上来。
“您好,随便看。这些画都是我们一位很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徐静婉指着那幅描绘旧巷与手工艺人背影的画,轻声问:“这幅画……作者似乎对这样的场景很有感触?”
画廊主人笑了笑,压低了些声音:“您眼光很准。这位于艺术家有些特殊,他不太擅长与人交流,但他的观察力非常敏锐,尤其关注那些被主流忽视的角落和人物。这些画,都是他偷偷跑出来写生的成果。”
徐静婉心中了然。小哲在用他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着这个世界,其中也包括了与“木兰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体。这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联结。
她买下了那幅旧巷背影图,没有表明身份,只是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如果艺术家有新的作品,希望能第一时间知晓。
回到公寓,她将小哲的画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那质朴而有力的笔触,像一种无声的鼓励,提醒她不忘初心。
几天后,“木兰生活”的线上推广计划刚刚启动,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找上门来。一家本地颇有影响力的生活类公众号,突然发布了一篇名为 “‘木兰生活’:公益外衣下的资本游戏?” 的爆料文章。
文章看似客观,实则用春秋笔法,暗示“木兰生活”项目改革是借公益之名行商业扩张之实,质疑其采购流程不透明,影射徐静婉利用身份为自家徐氏企业牟利,甚至含沙射影地提到了她与李墨的“交易婚姻”。文章下面,水军带节奏,负面评论迅速发酵。
这显然是有人蓄意为之。手法不算高明,但极其恶心,旨在搞臭项目和她个人的名声。
王琴第一时间在监督小组群里发难,语气“忧心忡忡”:“徐女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项目才刚刚起步,就出现这样的负面舆论,会对集团声誉造成多坏的影响?我们必须立刻危机公关,给公众一个交代!”
徐静婉看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信息,冷静地回复:“清者自清。我已让律师收集证据,并准备发布官方声明澄清。同时,我们原定的第一支纪录短片明天照常上线,用事实说话。”
她迅速联系了律师和林薇介绍的媒体朋友,准备应对。然而,没等她出手,舆论的风向在当天晚上悄然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一位在业内以敢言着称的独立评论人转发了那篇爆料文章,并配文:“查了一下,‘华彩材料’这家公司有点意思。与其盯着人家老婆搞事情,不如先解释解释之前的采购账目?” 虽然没有点名,但矛头直指李明轩。
紧接着,好几个拥有百万粉丝的艺术、设计类大V,不约而同地开始转发“隅角”画廊里小哲那幅旧巷背影图,并配上了充满感情的文字:
“总有人在记录真实。这幅画让我看到了手艺人的坚守,也让我对某个致力于此的公益项目产生了好奇。”
“沉默的画笔,有时比喧嚣的键盘更有力量。期待‘木兰生活’用作品证明自己。”
这些发言巧妙地避开了争议焦点,而是从情感和艺术角度,将公众的注意力拉回到了项目本身和其承载的价值上。更重要的是,这些大V平时极少接商业推广,他们的发声,显得格外有公信力。
负面舆论的热度被迅速分流、降温。
徐静婉看着这戏剧性的反转,心中惊疑不定。那位独立评论人或许是陈明或者林薇暗中推动的,但那些艺术类大V的集体发声,绝不可能是巧合。是谁在背后帮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