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暗账疑云
回到那间顶层公寓,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却再也照不进徐静婉心底的寒意。李家大宅那顿压抑的家宴,佣人无意间透露的“新生资本”,如同两片沉重的阴云,笼罩在她心头。
她没有开灯,在客厅的沙发上静坐了许久,直到月光替代了夕阳,在地板上投下清冷的光斑。然后,她起身,走进了那间被临时布置成书房的次卧。
周助理送来的那份浅灰色文件夹,正安静地躺在宽大的书桌上。她打开台灯,暖黄的光线驱散了一角黑暗,也照亮了她眼中渐趋坚定的神色。
逃避和被动接受,从来不是她的性格。既然李墨(或者说,是某种她尚未完全理解的意图)将这份资料交到她手上,那么,这就是她切入李家内部事务,为自己寻找立足点的唯一机会。
她重新翻开基金会的年度审计报告和“木兰生活”的项目计划书,这一次,不再仅仅是浏览,而是带着审视和质疑的目光,逐字逐句地剖析。
数字是冰冷的,但组合起来,往往能讲述比文字更真实的故事。
“华彩材料有限公司”……她反复咀嚼着这个名字。在公开的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这家公司的资料简单得近乎苍白:注册资金一百万,成立时间仅两年,主营业务范围宽泛,没有任何突出的行业资质或技术专利,更查不到与任何知名品牌或大型项目的合作记录。
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却在“木兰生活”项目启动初期,独家中标了价值数百万的“顶级定制丝线及天然染料”采购合同。这本身,就极不合理。
她调出项目预算明细,与基金会近两年的支出流水进行交叉比对。指尖在冰凉的纸页上滑动,目光锐利如鹰。几个异常点逐渐浮出水面:
其一,采购单价虚高。根据她对传统手工艺原料市场的了解,“华彩材料”的报价,比市场同类顶级材料高出近百分之三十。
其二,支出时间集中。几笔大额款项,均在项目考察期和启动初期便迅速拨付,不符合常规的按进度、分批次付款流程。
其三,关联痕迹。她注意到,基金会一位负责项目初期审核的副总监,在“华彩材料”中标后不久,便以其配偶的名义,购入了一处位于市郊的高端公寓。而这位副总监,根据周助理附上的基金会架构图,与李墨的姑姑李蓉,似乎有着远房表亲的关系。
线索似乎隐隐指向了李蓉。但徐静婉没有妄下结论。在李家这样的深宅豪门,表面的线索,往往可能是更深层博弈的烟雾弹。
她需要更确切的证据,也需要了解,李墨对这一切,究竟知道多少?他是被蒙在鼓里,还是……有意纵容,甚至是幕后推手?
这个念头让她心底生寒。如果连李墨都不可信,那她在这场契约婚姻里,才是真正的孤立无援。
接下来的几天,徐静婉表现得异常安静。她按时去基金会办公室“熟悉情况”,面对负责人王琴热情周到、甚至带着几分谄媚的介绍,她始终保持着温和而疏离的态度,只说自己需要时间慢慢了解,不急于介入具体管理。
她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翻阅过往项目档案和财务凭证上,动作不疾不徐,像个真正虚心学习的新人。私下里,她却利用自己过往积累的人脉,通过一位信得过的、在审计机构工作的学长,对“华彩材料”及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进行更深入的背景调查。
同时,她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基金会里那些看起来被边缘化、或是对王琴等人作风敢怒不敢言的基层员工。在茶水间、在午餐食堂,她偶尔会状似无意地聊起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抱怨和建议。她谦和的态度,渐渐打消了一些人的顾虑。
这天下午,她正在档案室查阅一份几年前的公益项目结算报告,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那位学长发来的加密邮件。
她点开附件,快速浏览着里面的内容,瞳孔微微收缩。
调查显示,“华彩材料”的实际控制人,是一个叫张炜的人。而这张炜,表面上与李家毫无瓜葛,但其名下的一家公司,却与李墨的表哥——李明轩控股的一家小型投资公司,存在频繁且隐秘的资金往来。金额不大,但时间点,恰好与基金会向“华彩材料”支付货款的时间高度吻合。
李明轩!
家宴上那个穿着骚包粉色西装、眼神轻浮的男人。原来,他的手伸得比想象中还要长。那么李蓉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是知情者,还是被利用的挡箭牌?
线索似乎渐渐串联起来,指向了家族内部的权利争斗。而她,这个突如其来的“李太太”,是否也无意中,成了某些人眼中的障碍,或是可以利用的棋子?
她感到一张无形的网,正在自己周围慢慢收紧。
正当她凝神思索时,档案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推门进来的是周雨晴。她手里拿着一份新的文件夹,脸上依旧是那副无懈可击的职业表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