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焱基地,新成立的新战术研究小组会议室。
空气中还隐约残留着新刷墙壁的淡淡气味,与打印文件的油墨味、以及几名核心组成员身上尚未散尽的训练场尘土气息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崭新而充满活力的氛围。
姜青白坐在长桌左侧首位,肩上的上尉肩章在日光灯下泛着沉稳的光泽。这是她作为副组长参加的第一次正式小组会议。组员构成复杂,有像她一样从一线行动队抽调上来的尖兵,也有从技术部门支援来的电子对抗、武器专家,甚至还有一位戴着厚厚眼镜、刚从军事院校调来的高材生参谋。
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投射过来的视线——有好奇,有审视,有基于她过往战绩的敬佩,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毕竟,她太年轻了,资历尚浅,纵然战功赫赫,但“研究”二字,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更需要沉淀与理论深度。
组长由大队长秦晋川兼任,但他军务繁忙,日常主持工作的重任,实际上落在了姜青白肩上。
秦晋川坐在主位,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小组的成立宗旨和总部对战术创新的迫切要求,随后便将主导权交给了姜青白:“姜副组长,开始吧。介绍一下我们接到的第一个研究课题。”
“是,组长。”姜青白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大幅边境地形图前,身姿挺拔,目光沉静。她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先用红色记号笔,在地图上划出了几个关键的、地形复杂的区域。
“同志们,”她的声音清亮,带着一种能安定人心的力量,“我们接到的首个课题,是研究如何在多山丛林、电磁环境复杂的边境地带,实现小股特战分队的高效、隐蔽渗透与实时情报回传。”
她顿了顿,观察到几位技术出身的组员微微点头,而行动队出来的几位则皱起了眉头,显然是想起了以往在这种鬼地方执行任务时,通讯基本靠吼、定位基本靠猜的憋屈经历。
“传统的无线电通讯易受干扰和监听,卫星通讯在某些峡谷地带存在盲区,而且设备沉重,不利于快速机动。”姜青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痛点,“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灵活、更抗干扰、甚至能融入环境的新型通讯与侦察模式。”
那位高材生参谋推了推眼镜,提出了建议:“或许可以考虑升级现有装备,采用更高频段的……”
“成本太高,装备换代周期长,而且本质上仍是电磁波,在对方拥有同等技术水平的情况下,优势有限。”姜青白温和但果断地打断,她不是否定对方,而是引导思路转向更开阔的领域。她前世见过太多高科技装备在特殊环境下失灵的例子。
来自行动队、代号“山鹰”的老兵瓮声瓮气地开口:“那咋办?难道还用老办法,放信号弹?或者训练猴子传信?”他的话引起了几声低笑,但也道出了现实的无奈。
姜青白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带着锋芒的笑意:“为什么不能考虑,利用环境本身?”
她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拿起一支蓝色记号笔,在地图上标注出的溪流、特定的植被群落、甚至是一些风化的岩洞位置画上记号。“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天然的‘信使’和‘传声筒’。特定频率的声波在某些岩层结构中可以传导更远;利用溪流的水声掩护,可以传递简短的敲击密码;甚至,我们可以训练小型本地动物,如某些鸟类或松鼠,进行极短距离、特定符号的传递,作为电磁静默下的最后保险。”
会议室内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低声的议论。这个思路太跳跃,太大胆了!这已经超出了纯技术改良的范畴,近乎“奇思妙想”。
“这……这能实现吗?训练动物?这得花多少时间?”有人质疑。
“不需要它们理解复杂指令,只需要形成条件反射,完成从A点到B点的固定路线移动,携带微型信号器或特定标记物即可。这方面,我们可以请教基地的军犬训练专家,并筛选合适的本地物种。”姜青白显然已经有过初步构想,“这只是一个补充思路。核心在于,我们要打破对单一技术渠道的依赖,构建一个多层次、互为备份的通讯侦察网络。”
她走回座位,打开自己带来的文件夹,里面是她利用这几天晚上,结合空间地形模拟功能推演后,整理出的初步方案草案。“这是我初步设想的一个‘立体渗透侦察体系’框架,请大家看看。”
方案传递下去,众人仔细翻阅。里面不仅包含了利用自然媒介的设想,还有对单兵装备的微型化改进建议,对不同地形下小队行进队形的优化,以及一套简单但有效的、基于环境标记的无声联络手势补充方案。
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有扎实的战术基础作为支撑。尤其是那些对地形细节的把握和利用,精准得仿佛她亲自在那片区域生活过数年一般。
质疑的声音渐渐小了,取而代之的是认真思考和偶尔的惊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