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选拔报名表交上去的当晚,姜青白躺在硬板床上,却毫无睡意。不是因为紧张,而是一种混杂着兴奋、期待和极度冷静的奇异状态。机会已经摆在面前,剩下的,就是用尽一切手段,抓住它。
团里的初选考核在一周后,内容无非是基础体能、技能和理论。这对早已将侦察连训练标准远远甩在身后的姜青白而言,几乎构不成挑战。她真正的目标,是初选之后,那场由军区直接组织的、真正意义上的“地狱”选拔。
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
她需要一份计划,一份榨干自己每一分潜力、精确到每分钟的疯狂计划。
深夜,当宿舍里响起战友们均匀的鼾声,姜青白悄无声息地起身,披上棉大衣,借着窗外积雪反射的微弱月光,在一本空白笔记本上,写下了“冲刺60日”四个字。
她的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第一阶段:体能极限突破(20日)
负重:在标准负重基础上,每日递增沙袋重量,直至达到“利刃”选拔传闻中的极限负荷。
耐力:每日凌晨加练一趟三十公里全武装山地越野,路线选择最复杂、爬升最大的后山。
力量: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超负荷的器械训练,重点强化核心与下肢爆发力(兼顾左腿旧伤恢复性强化)。
备注:灵泉能量辅助恢复,每日子时、午时引导滋养,切忌过度依赖,以自身突破为主。
第二阶段:技能精细化与短板补强(25日)
射击:不再追求固定靶满分,转为极端条件下的动态射击训练——夜间、移动靶、干扰环境下、体力透支后。利用灵泉能量微调视觉与神经反应,追求绝对稳定下的绝对精准。
渗透与侦察:对照秦晋川笔记,模拟“利刃”可能设置的复杂环境(城市废墟、密林、水域),进行单人渗透、痕迹消除、情报搜集与传递演练。重点练习利用环境制造假象、反向侦察。
野外生存与急救:强化无工具条件下的取火、净水、获取食物训练。将战场救护技能提升至能在黑暗中、单手、极度疲惫状态下完成复杂伤情处理。
理论:深度啃读笔记中关于战术指挥、心理学、地形学、通讯原理的部分,不仅要懂,更要能灵活运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阶段:综合模拟与心理抗压(15日)
高强度连贯考核:自行设计连续多日的极限考核流程,模拟选拔节奏,将前两阶段所有科目串联,中间穿插睡眠剥夺、饥饿、寒冷等极端条件。
心理建设:每日进行冥想,预设选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不公、甚至歧视,构筑强大的心理防线。反复回忆边境战斗中濒临死亡的体验,克服潜在的战后应激阴影。
最后调整:减少训练量,以恢复和状态调整为主,查漏补缺,确保身体和精神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计划列完,月光已偏移。姜青白合上笔记本,眼神在黑暗中亮得惊人。这份计划,与其说是训练安排,不如说是一场对自我身心的极限压榨与重塑。
从第二天起,侦察连的官兵们便看到了一个如同上了发条、不知疲倦为何物的姜青白。
凌晨四点,当营区还沉浸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她已经背着远超标准的负重,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后山的崎岖小路上。汗水浸透冰冷的作训服,在寒风中结成一层薄冰,又被体温融化。她计算着每一步的呼吸与节奏,将灵泉能量控制在最细微的程度,只用于维持身体不崩溃,绝大部分的压力,都由她自身的意志和肌肉去硬扛。
白天的连队集体训练,她不再满足于优秀,而是追求每一个动作的极致完美。武装越野,她总是冲在最前面,背影决绝;障碍穿越,她研究最快最省力的路线,如同精密仪器;格斗对抗,她将男兵们一次次摔倒在地,眼神冷冽,出手精准,让人几乎忘记她的性别。
夜晚,当其他人进入梦乡,她不是在水汽氤氲的灵泉空间里引导能量修复白日损耗、细微调整肌肉记忆,就是在阅览室或空荡的训练场上,对着笔记和自制的地图沙盘,推演战术,练习那些看起来“无用”的技能。
她的手因为频繁的器械和绳索训练,磨出了一层又一层血泡,结成厚厚的老茧。她的脚踝和膝盖旧伤处,时常会传来隐痛,但她只是默默用灵泉温和滋养,训练计划丝毫不打折扣。她的饭量变得惊人,仿佛永远也填不饱,身体在疯狂的消耗与补充中,肌肉线条变得更加流畅有力,肤色是健康的小麦色,眼神却愈发深邃沉静,带着一种蓄势待发的锋芒。
偶尔,在极度疲惫的深夜,她会拿出那两枚并排放在一起的三等功奖章,冰凉的金属贴在额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远方那个人的力量与期许。
“顶峰相见。”
这四个字,是她撑过每一次极限,完成每一次加练时,在心底默念的咒语。
连长和指导员注意到了她的疯狂,找她谈过话,提醒她注意身体,科学训练。姜青白只是平静地表示自己有分寸。他们看着她那双清澈却执拗的眼睛,最终也只能无奈地摇头,叮嘱她务必小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