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驱散了夜色,也带来了集训最后一天的议程。对于尚未被淘汰的队员而言,是更加严苛的终极考核;而对于姜青白这些已被标记的“出局者”,则安排了离营前的最后一项集体活动——战场救护强化训练。
训练场地设在基地的模拟战术区,粗糙的水泥地上散落着刻意布置的碎石、断木,甚至还有模拟爆炸坑和残破的掩体。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昨夜训练的硝烟味(模拟烟雾),气氛肃杀。
教官团队悉数到场,“山魈”负责主要讲解和示范,而秦晋川,依旧如同定海神针般,站在场地边缘的高处,沉默地俯瞰着一切。他的存在,让这本该是“善后”的训练,也带上了一丝不容出错的压迫感。
姜青白站在淘汰者的队列里,目光平静。她知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复习,更是对她们这些“失败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又一次考验——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持对训练本身的专注和敬畏。
“山魈”教官的嗓门依旧洪亮,但内容却异常扎实:“菜鸟们,别以为被淘汰了就可以糊弄!战场救护,是你们将来在任何一个单位,甚至在老百姓面前,都可能用上的保命本事!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他详细讲解并示范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基础技术,重点强调了在敌火力威胁下、恶劣环境中的操作要点。三角巾、止血带、夹板在他手中如同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迅速、有效。
“速度是关键!但前提是准确!一个错误的包扎,可能比敌人的子弹更致命!”
示范结束后,队员们被分成小组,进行模拟伤员救护练习。道具是几个沉重且关节僵硬的军用模拟人,以及有限的急救物资。
训练开始,场面一度有些混乱。毕竟,这群精英更擅长的是如何“消灭”敌人,而非在枪林弹雨中抢救战友。有人手忙脚乱找不到止血点,有人包扎得松松垮垮,搬运时更是状况百出。
姜青白所在的小组也不例外。同组的几名男兵虽然体能强悍,但面对需要精细操作的救护,显得有些笨拙。
“动脉出血点压迫不对!往上两指!”
“固定夹板太松,起不到作用!”
“搬运姿势错误,会造成二次伤害!”
“山魈”教官的呵斥声在场地内回荡。
轮到姜青白操作时,她深吸一口气。前世作为特种兵,战场救护是刻入骨髓的本能,甚至比格斗射击更加重要——因为那关乎队友的生命。她摒弃杂念,完全沉浸到技术本身。
只见她迅速评估“伤员”情况,判断伤情(模拟标签显示为左大腿开放性骨折伴动脉出血),动作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止血带定位精准,缠绕有力,记录时间清晰;三角巾在她手中翻飞,包扎伤口牢固且不会过度压迫;利用现场能找到的树枝和绷带制作临时夹板,固定得结实可靠;最后与队友配合搬运,姿势标准,稳定迅速。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甚至比“山魈”教官刚才的示范,在细节处理上更显老辣和一种难以言喻的从容。
同组的队员看得有些愣神,连一旁监督的“山魈”教官,眼中也闪过一丝惊讶,忍不住点了点头。
“不错!姜青白,动作标准,流程清晰!保持!”
这声表扬在淘汰者队列中显得有些突兀。
姜青白面色平静,并无得色。她只是完成了一项本该掌握好的技能。然而,她能感觉到,一道来自高处的、更加专注的目光,落在了她的身上。
秦晋川不知何时已经从高处走了下来,缓步来到了她们小组附近。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要将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分解剖析。
训练继续进行,难度升级。“山魈”教官设置了复杂伤情,要求在不解除原有包扎的情况下,处理新出现的伤处(模拟胸部穿透伤),并且需要在模拟的炮火声(音响效果)和催泪瓦斯(微量,非致命浓度)的干扰下完成。
浓烈刺鼻的瓦斯烟雾弥漫开来,辛辣的气体刺激着眼睛和呼吸道,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咳嗽声此起彼伏。炮火轰鸣震耳欲聋。
混乱和不适瞬间放大了操作的难度。
不少队员的动作开始变形,慌乱之下甚至解开了原本正确的包扎。
姜青白也被呛得眼泪直流,但她强行压制住喉咙的不适和眼睛的刺痛,眯着眼,凭借肌肉记忆和过人的意志力,手上的动作依旧稳定。她迅速用新的敷料覆盖模拟的胸部伤口,用绷带加压固定,整个过程在烟雾和噪音中,竟依然保持着令人心惊的准确性和效率。
就在她即将完成最后一步时,一只带着战术手套的大手,突然伸了过来,按在了她刚刚包扎好的胸部伤处。
是秦晋川。
他不知何时已经蹲在了“伤员”的另一侧,脸上戴着防毒面具,只露出一双深邃冷静的眼睛。
“压力不够。”他的声音透过面具,显得有些沉闷,但依旧清晰,“穿透伤形成气胸的风险很高,你的包扎过于保守,不足以有效封闭创口,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