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的极致,体能的碾压,如同两块沉重的巨石,在新兵连的池塘里激起了滔天巨浪。姜青白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开始与“不可思议”、“怪物”、“标杆”这些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挑战并未结束,或者说,真正的、全方位的锤炼才刚刚开始。
当《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这三大厚本子被分发到每个新兵手中时,一种新的、令人头皮发麻的绝望感开始蔓延。密密麻麻的铅字,枯燥繁复的条款,仿佛一座文字构筑的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一周后,条令条例考核!”赵铁柱的声音没有任何波澜,仿佛在宣布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闭卷考试!九十分及格,九十五分良好,九十八分优秀!错一个字,扣零点五分!”
底下顿时一片哀鸿。
“我的妈呀,这么厚,怎么背?”
“我一看字就头晕……”
“杀了我吧,这比跑五公里还难受!”
刘小慧捧着比她脸还大的条令本,眼泪又开始在眼眶里打转。李红兵烦躁地抓了抓短发,嘴里不干不净地嘟囔着。
在这个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对于许多来自农村、可能只念过几年书的新兵来说,背诵这些佶屈聱牙的条文,其痛苦程度丝毫不亚于武装越野。这是对记忆力、耐心和意志力的又一重考验。
然而,当所有人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那个创造了两次“奇迹”的姜青白时,却惊讶地发现,她正平静地、甚至可以说是饶有兴致地快速翻阅着那本《内务条令》。她的手指在书页上轻快地滑动,目光专注地扫过一行行文字,速度快得令人眼花缭乱,不像是在背诵,更像是在……扫描?
她难道不觉得难吗?众人心中充满了疑问。
姜青白确实不觉得难。前世的特种训练,需要记忆的地图、数据、行动方案、目标信息浩如烟海,其复杂和精细程度远超这几本条令。强大的精神力和被灵泉空间微弱提升后的脑力,让她拥有了近乎过目不忘的能力。这些条令在她眼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条条需要理解和掌握的规则、一种融入骨髓的纪律素养。
她翻阅的速度极快,并非漫无目的。她在快速建立框架,理解条令的内在逻辑和分类。哪些是日常行为规范,哪些是奖惩依据,哪些是队列动作标准……她的大脑像一台高效的计算机,快速地进行着分类、归档和存储。
晚上,熄灯号吹响后,宿舍里依旧响起了窸窸窣窣的翻书声和压低声音的背诵声。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微弱地亮起,映照着一张张疲惫而焦虑的脸。
姜青白却准时躺下,闭上了眼睛。她并非不努力,而是在利用另一种方式——在脑海中,如同放电影一般,清晰地“回放”白天看过的所有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记忆。这种精神层面的“复习”,比低效的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天,训练间隙,别人都在抓紧时间休息,捶打酸痛的手臂大腿,姜青白却会拿出条令本,针对性地翻阅某些容易混淆的细节条款。她的专注,与周围瘫倒一片的景象格格不入。
赵铁柱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对姜青白的体能和内务无话可说,但对于条令考核,他持保留态度。记忆力这东西,很多时候靠的是天赋和基础,他不相信有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这三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条令。
一周时间,转瞬即逝。
考核在临时布置成考场的食堂进行。气氛肃穆,桌椅被拉开距离,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张密密麻麻的试卷。监考的除了赵铁柱,还有连部的文书。
“考核时间,九十分钟!现在开始答题!”
命令一下,只听见一片哗啦啦翻动试卷和急促的呼吸声。新兵们埋头疾书,脸上大多带着痛苦和不确定的神情。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题目覆盖了三大条令的方方面面,细节抠得极其严苛。
姜青白拿到试卷,快速浏览了一遍。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上扬。所有题目,答案都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她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先闭目养神了半分钟,将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然后,她才拿起笔,开始答题。
“沙沙沙……”
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她这里变得异常流畅而稳定,几乎没有停顿。她不需要思考,答案如同早已准备好的程序,直接从脑海中输出到笔端。字迹算不上多么漂亮,但极其工整、清晰,带着一种冷静的力量。
填空题,一字不差;选择题,精准无误;判断题,理由充分;简答题,条理清晰,甚至比标准答案的表述还要严谨周全。
她答题的速度快得惊人。当别人还在为前半张试卷绞尽脑汁时,她已经翻页开始回答后面的简答题了。
监考的文书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走到她身边,低头看着她的试卷。越看,眼睛瞪得越大,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