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芸的手指还贴在合金墙的裂缝上,那道“信”字刚消散不久。她没抬头,也没说话,只是把断裂的发簪轻轻压进纹路起点。莲花图案还在延伸,像是活的一样。
林浩站在主控台前,盯着遥感屏上的能量分布图。外部光墙稳定运行,内部应力场也趋于平衡。但他知道这不持久。星图仪表盘边缘开始泛青,说明能量吸收仍在继续。他看了眼时间,三小时倒计时已经启动。
“朱砂。”苏芸突然开口。
林浩转头。
她从随身小盒里倒出一点红粉,撒在莲花纹的八个交汇点上。粉末落下时没有飘散,反而被纹路吸住,在月尘微光中连成一条暗红线。原本模糊的弧线立刻清晰起来。
唐薇凑近扫描仪,“系统还是识别不了,标记为非标准扰动。”
“那就别靠系统。”苏芸用发簪尖挑起一粒朱砂,沿着第三条支脉划下去。当笔画走到转折处时,簪尖震了一下。她停住。
阿米尔听见了。他抬起手,掌心覆在塔布拉鼓面,“有频率。”
唐薇戴上耳机,信号跳了出来:“C调泛音,和应县木塔斗拱共振数据一致。”
苏芸抬头看向林浩,“这不是装饰。是导能结构。”
林浩快步走过来蹲下。他掏出钢笔,在电子板空白处画出莲花纹简图,输入“举折”公式。屏幕卡了几秒,弹出三维模型——能量流经纹样后,确实能均匀导入墙体薄弱区,效率提升百分之十五。
“老祖宗的东西……真能用?”赵铁柱抱着地球仪站在熔炉边,一直没动。现在他往前挪了一步,把仪器底部贴向墙面。液态指针轻微晃动,停在“己酉”偏南的位置。
苏芸没回答。她闭上眼,掌心重新贴回莲花中心。脑子里过了一遍《考工记》里的十六个字:“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墙上的光忽然亮了半度。
外面的月尘旋了起来,围着防御工事打转。警报响了两声,提示静电积聚超标。林浩伸手要拉她,却被她抬手拦住。
“别打断。”
旋涡越转越快,可几秒后又慢下来。尘埃不再乱飞,而是层层沉降,最后形成三个同心圆环,像年轮一样套住整个基地。
林浩调出地磁图。月尘含铁量的分布,和莲花纹拓扑完全重合。
“它在建锚点。”他说。
苏芸睁开眼,“这些纹样不是我们刻的,是材料自己想起来的。”
林浩盯着她指尖下的裂缝。那里又有新纹路冒出来,细得像发丝,但走势规整。他让系统追踪记录,发现新分支正以每分钟0.7毫米的速度生长。
“你刚才做了什么?”他问。
“我念了心法。”她说,“修古建的人,心里得装着规矩。不然手再稳也没用。”
林浩沉默了一会儿,转身回到主控台。他打开工程日志,翻到上次修复记录。那天他们用了失蜡法重铸合金构件,算法模板来自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图。而那个模型,正是苏芸提供的藻井编码。
“所以不是随机出现。”他说,“是我们之前的操作,唤醒了某种记忆。”
唐薇摘下耳机,“我建议把C调泛音设为常规模拟信号,试试能不能引导更多纹样生成。”
“不行。”苏芸摇头,“刚才那次是双向响应。如果我们强行注入频率,就像对着废墟喊话,不会有回音。”
阿米尔一直没动。这时他轻敲鼓面,试了一段短节奏。外部光墙波动了一下,但纹样没反应。
“它只认特定条件。”他说。
林浩看了看星图仪。青光还在表盘下游走,但比之前缓和。他知道时间不多。主能源舱的压力值已经开始爬升,一旦超过阈值,连锁崩溃无法阻止。
“你还能再试一次吗?”他问苏芸。
她点头,又把手放回去。这次她没闭眼,而是盯着纹路生长的方向。新的分支正在往右上方延展,形状越来越像《营造法式》里的“斗拱承重图”。
她用发簪尖轻轻划过一个节点。音叉残片再次震动,这次声音更清楚。唐薇立刻记录:“频率稳定,谐波层级增加两级。”
林浩调出全息投影,把新纹样和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彩画做对比。相似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二。尤其是一些细节转折,几乎一模一样。
“母亲当年修复的时候……”他低声说,“总说这些图案是有生命的。不是画上去的,是长出来的。”
苏芸看了他一眼,没接话。她的注意力全在墙上。新的纹路已经分出第八条支脉,正好构成完整莲花。而在中心点下方,又有一个小圈开始浮现。
“这里不一样。”她说。
林浩凑近看。那个小圈不像花瓣,倒像是某种符号。他放大图像,对比数据库,发现它接近宋代匠人留下的“工记暗印”,用于标记关键承力点。
“它是用来定位的。”苏芸说,“不只是导能,还在告诉我们哪里最危险。”
赵铁柱突然出声:“地球仪动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