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凌笑的意识从浩瀚的数据流和冰冷的金属洪流中抽离时,他的目光穿透星屿基地的落地舷窗,落在了远方海天一线那抹深邃的蔚蓝上。
刚刚献祭了困扰全球科学家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瓶颈,为人类文明的能源问题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这本该是值得庆祝的时刻,他心中却涌起一丝难以言喻的虚浮感。
摩天大楼可以建得更高,星际飞船可以飞得更远,但这一切辉煌的根基,都建立在一片薄薄的土壤之上。
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句古老而质朴的谚语:民以食为天。
“科技决定我们能飞得多高,但农业,决定了我们能站得多稳。”凌笑轻声自语,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思维的沃土中迅速生根发芽。
他立刻调转了注意力的方向,对系统下达了新的指令:“系统,全面扫描并评估当前蓝星主要粮食作物的基因改良技术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风险与瓶颈。”
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很快在他脑海中响起,海量的数据如同瀑布般冲刷而下。
【扫描完成。
当前主流基因改良技术,包括基因编辑、杂交育种等,虽然在特定性状改良上取得显着成果,但普遍存在两大核心风险:一,基因突变过程中的高度随机性,有百分之三点七的概率产生无法预见的有害突变,可能导致作物减产、营养成分缺失甚至产生微量毒素。
二,新性状遗传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平均经过三到五代繁殖后,优良性状有百分之十一的概率出现衰退或丢失。】
【结论:现有技术如同在精密地图上进行的一次粗暴的涂改,虽能命中目标,但过程中的墨点飞溅与边界模糊无法避免。
每一次改良,都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凌笑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看懂了这份报告的核心。
人类在基因层面上的操作,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试图去修改一部由造物主写下的精密法典。
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巨大的试错成本和潜在的生态风险。
而他,拥有直接修改法则的权限。
一个全新的,比单纯提供某个科技蓝图更加宏大,也更加有趣的献祭领域,正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他要做的不是给人类一条鱼,甚至不是给他们一张渔网,而是要改变整片海洋的生态。
他的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专注与深邃,仿佛能穿透时空,俯瞰着全球亿万亩正在孕育生命的田野。
“系统,”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进行一次生命领域的宏观概念献祭。”
【请指定献祭目标与注入概念。】
“我命令,献祭全球范围内,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在基因改良与遗传过程中,所有‘有害突变倾向’与‘性状不稳定因素’。”
这道指令一出,连无机质的系统都似乎停顿了一瞬。
这并非献祭某个具体的物质或技术,而是献祭一个抽象的、普遍存在的“负面概率”。
这是对生命演化底层规则的一次精妙修正。
“同时,”凌笑没有停顿,继续说道,“向这些作物的基因序列中,注入‘环境适应性主动增强’与‘营养价值结构性优化’两大正面进化趋势。”
【指令确认。
本次献祭将修正特定生命体在演化过程中的负面概率,并注入正面引导性概念。
预计消耗点数:四百万点。
是否执行?】
“执行。”
【指令执行中……点数扣除成功。】
【当前剩余点数:一千五百六十五万一千三百五十点。】
在凌笑确认指令的瞬间,一股无形的波动以他为中心,瞬间扩散至全球。
它并非电磁波,也非引力波,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信息流,如同上帝的呼吸,轻柔地拂过每一寸耕地,渗入每一颗正在萌发的种子,融入每一个农业科学家的研究数据之中。
世界,在悄无声息间,被篡改了。
最初的变化,出现在全球最顶尖的那些农业科学研究所里。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所。
负责抗旱水稻项目的张教授正对着最新的实验数据报告发呆,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以为是自己连续熬夜出现了幻觉。
“小王,你来看一下,这是我们3号试验田那批‘漠稻17’的数据,是不是仪器出错了?耐盐碱性提高了百分之三十,需水量降低了百分之二十,最离谱的是,在模拟极端干旱环境下,预估产量竟然比对照组高出了百分之四十!这……这不科学!”
大洋彼岸,美国堪萨斯州,一家着名的生物科技公司。
首席研究员戴维斯正召开紧急会议,他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报告:“先生们,我们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基因抗性研究,出现了神迹!所有经过CRISPR技术编辑的T - 29号样本,不仅对赤霉病菌表现出近乎百分之百的免疫,连带着对白粉病和锈病的抗性也莫名其妙地大幅提升。最关键的是,它们的遗传性状表现出匪夷所思的稳定性,连续三代样本的优良性状毫无衰减迹象!这简直是上帝在帮我们完成最后一块拼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