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同志们,族人们!”汪子贤站在他那“树桩宝座”前,挥舞着手臂,唾沫横飞,“建立集市,不是为了让大家折腾,而是为了让大家的劳动成果得到更公平、更高效的交换!让你家吃不完的肉,能顺利换成你急需的盐!让你做多了的陶罐,能换来保暖的皮子!让我们炎黄城内部,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飞羽听得连连点头,她负责后勤和物资分配,对内部交换的混乱和由此产生的小矛盾深有体会,早就觉得需要规范一下了。城主这个“划出固定地方、定下规矩”的想法,非常符合她追求条理和秩序的性格。
苍痕长老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活了大半辈子,经历过部落间最原始、最偶然的以物易物,通常是在大型狩猎后或者特定季节,几个相熟的部落碰面,交换些必需品。像城主这样,准备在部落内部常态化、规范化地搞一个“集市”,还是头回听说。他觉得这想法很新奇,但也隐隐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能凝聚和活跃部落的力量。
岩虎则挠了挠他的大光头,瓮声瓮气地说:“城主,你说那些弯弯绕绕的俺不太懂。俺就知道,谁要是敢在咱们地盘上闹事,抢东西或者欺负人,俺的狩猎队第一个不答应!你划地方,俺派人看着就是了!”他的思路简单直接,但非常有效。
巧手姨则更关心实际操作:“城主,这集市要是开起来,我们纺织作坊织出来的布,是不是也可以拿去换东西?比如换点更好的兽皮做里衬,或者换点漂亮的羽毛、小珠子给衣服做点缀?”她已经敏锐地看到了集市对她们手工业的促进作用。
“当然可以!太可以了!”汪子贤肯定道,“巧手姨,你们的麻布,将是咱们集市上的‘明星产品’!‘高端货’!到时候定价……啊不,定交换标准,可得好好斟酌!”他仿佛已经看到其他部落的人,用惊羡的目光看着炎黄族人身上的麻布衣服,然后掏空家底也想换一块的场景。
会议一致通过决议:立即启动“炎黄城第一期民生互助集市”(汪子贤起的官方名称,族人们私下简称“换东西场”)的建设工作。
选址就在中心广场东侧,一块相对平整、靠近水源又离主要居住区和工坊区都不远的地方。飞羽带着人用木桩和绳子圈出了范围,划分了不同的区域:食品区、工具区、手工制品区等等。
木工坊紧急加工了一批简陋但结实的木台子和垫高的木板,算是原始的“摊位”。岩虎抽调了狩猎队里几个机灵又强壮的队员,组成了第一支“市场管理兼治安巡逻队”,由他亲自进行“岗前培训”,核心思想就一条:公平交易,不许打架,谁闹事就捆起来丢给城主发落!
汪子贤则和飞羽、苍痕长老一起,琢磨着定下了一些基本的“集市管理条例”:
第一,交易自愿,不强买强卖。
第二,禁止欺骗,货品要如实说明。
第三,禁止在集市内争斗,有矛盾找管理员调解。
第四,保持集市卫生,垃圾自行带走,违者罚款(罚打扫公共厕所三天)。
第五,初步设定几种“参考等价物”:一陶罐食盐、一标准陶罐黄穗草米、一张处理好的标准尺寸鹿皮、一口标准大小的陶锅。其他物品的交易,可以参考这些“硬通货”的价值进行协商。
这些条例被飞羽用烧黑的木炭,歪歪扭扭地写在了几块大木板上,立在了集市入口处。苍痕长老还自告奋勇,每天开市前,站在木板前给族人们大声宣读和解释一遍,务必让所有人都知晓规则。
经过几天的紧张筹备,在一个阳光明媚、虽然依旧寒冷但空气中已经隐隐透出一丝春日湿润气息的早晨,炎黄城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集市,正式“开张”了!
没有剪彩,没有鞭炮(汪子贤倒是想,可惜没材料),只有苍痕长老用他苍老而洪亮的声音,宣布了集市开启。早已等候多时的族人们,立刻涌入了规划好的区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摆上了木台或铺在地上的兽皮上。
一时间,集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狩猎队摆出了风干的肉条、新鲜的(今天刚打的)野鸡野兔、各种兽皮、兽骨、筋腱。采集队带来了晒干的野菜、野果、坚果、以及一些可能有药用价值的草根树皮。农耕组拿出了富余的黄穗草米、地蛋、爬藤豆。木工坊陈列着大小不一的木碗、木勺、木桶、甚至是新做的板凳和小桌子。陶器坊摆出了各种陶罐、陶碗、陶盆,从粗糙到相对精细,应有尽有。铁匠铺……呃,铁匠铺东西少,主要展示了几把打磨得锃亮的铁匕首和几件修理好的铁质工具,标明“接受定制和修理,具体交换条件面议”。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纺织作坊的摊位,巧手姨亲自坐镇,摊位上摆放着几卷不同粗细、不同平整度的麻布,还有几个用麻布缝制的小口袋、头巾,甚至还有一件给兰叶做的小号麻布上衣,引得众人纷纷驻足围观,询问声不绝于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