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战争中最值得期待的“此消彼长”的态势——即敌方力量逐渐削弱、消耗,而我方韧性和相对优势逐渐积累、增长——开始在广袤而残酷的星际战场上,悄然却坚定地形成。这种转变的迹象,最初是细微的,却足以被最敏锐的观察者所捕捉:敌人的进攻浪潮之间,那宝贵的喘息时间被拉长了。不再是永无止境的猛攻,攻势有了明显的间歇期,“狼群”的活动空域变得更加大胆和深入,而敌军的巡逻范围则显得有些收缩,更加集中于核心区域,敌军舰队的护盾强度和武器充能效率,出现了以往未曾有过的、不稳定的波动和衰减迹象。
这些迹象汇聚在一起,指向一个结论:侵略者那看似无穷无尽的锋芒,已经开始被磨钝;而那看似即将熄灭的抵抗之火,却在灰烬中顽强地重新燃烧了起来。
曾经如同毁灭性的潮水般汹涌澎湃、似乎永不停歇、意图一口气将“铁砧”防线彻底冲垮的“掠食者”主力舰队攻势,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胶着和持续不断的骚扰后,开始清晰地显露出疲软的迹象。这种疲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退潮般,体现在几个逐渐明显的方面:
在战争最残酷的初期阶段,敌军的攻击模式堪称毁灭性的典范。其攻势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雷霆风暴,狂暴而精准。守军往往在一轮主力舰齐射的巨大爆炸火光还未在视网膜上完全消退、震耳欲聋的轰鸣还在金属结构中回荡之时,传感器警报便会再次凄厉地响起,预示着下一轮更加密集、更加猛烈的饱和打击已经呼啸而至。这种令人窒息的高频率、高强度连续打击,不给守军留下任何喘息之机,意图用纯粹的力量碾压,在最短时间内摧垮防御者的意志和防线。
然而,随着战事的持续,这种几乎成为定律的、令人绝望的攻击节奏,被明显地打破了。战场上的老兵们最先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敌军大规模、高强度的舰队齐射,不再像之前那样如潮汐般规律且连绵不绝地涌来。两次主要攻击波次之间的“寂静期”——或者说,宝贵的喘息窗口期——显着地、持续地拉长了。
这种间歇期的拉长,对于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守军而言,其意义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在这段来之不易的时间里,他们可以:损管队员和工程机器人能够冒险冲出相对安全的掩体,紧急加固被炸毁的护盾发生器基座、修复断裂的能量管道、甚至用预制装甲板临时封闭被撕裂的舰体缺口。
那些在炮位前连续战斗数十小时、精神与体力都已濒临极限的士兵,可以被勉强休息过片刻的战友替换下来,进行短暂的休整、补充食物和水分,哪怕只是打一个盹,都足以挽救无数濒临崩溃的神经,后勤人员可以将所剩无几的弹药从深层仓库运送到前沿阵地,为近防炮塔更换弹链,为导弹发射井重新装填所剩不多的导弹。
这种攻击节奏的放缓,在战略层面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它仿佛在说,那头一度狂暴无比、似乎拥有无穷精力的战争巨兽,在经历了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猛冲猛打之后,终于也开始显露出疲态。它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喘息”——重新集结舰队、补充能源、为武器系统充能、评估战果并制定新的战术——才能再次发起有效的冲击。
即便在敌军重整旗鼓、再次发动攻击波次时,那些久经沙场、对能量波动和爆炸规模有着近乎直觉般敏锐的守军老兵们,也清晰地察觉到了敌军火力强度的下降。这种减弱并非主观臆测,而是体现在多个可以客观感知的层面:
曾经,敌主力舰发射的暗红色重型相位光束,凝聚到如同实体一般,色泽深邃如血,亮度刺眼到足以让未经防护的视网膜瞬间灼伤。当其击中“铁砧”平台护盾时,会爆发出如同超新星爆发般的恐怖光芒和排山倒海般的能量冲击,让整个平台都为之剧烈震颤。而现在,同样的光束,色泽似乎变得浅淡而发散,亮度也大打折扣,击中护盾时爆发的光团规模缩小,带来的冲击震动也明显减弱。平台能源控制中心的读数显示,敌方能量武器的峰值输出功率和持续照射时间,都有了可测量的下降。
同样明显的是导弹攻击的规模。战争初期,敌军一次齐射,往往能释放出成千上万枚导弹,它们密集的尾焰能在瞬间将漆黑的宇宙背景照亮,形成的金属风暴带着毁天灭地的压迫感,仿佛要吞噬一切。而现在,同样的齐射,导弹的发射数量肉眼可见地减少了,不再有那种“遮天蔽日”的窒息感,拦截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减轻。
这种火力强度的普遍性减弱,其最直接、最合理的原因,几乎必然指向了“掠食者”舰队引以为傲的后勤补给系统出现了问题:
可能是高纯度能源块供应不足,导致战舰无法为巨型能量武器提供满负荷的能量供给;
也可能是其庞大的导弹库存消耗速度远超补充能力,迫使前线舰队不得不节省使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