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帅王浩这番融合了雷霆震怒与深沉悲怆的力挺,与他儿子王晨星那份逻辑严密、直指核心的远程分析报告,二者一明一暗、一刚一柔,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与叠加效应。
王晨星的报告,提供了冷静、客观、无可辩驳的专业依据,像一把手术刀,解剖了战术的利弊。
王浩的发言,则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威望、钢铁般的意志和撼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像一柄重锤,敲打着每个人的良知和责任。
这父子两代军神的联手,成为了打破议会僵局的最关键砝码。它让主和派无法再简单地用“送死”、“鲁莽”这样的情绪化字眼来指责王启明的战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王晨星冰冷的逻辑和王浩灼热的质问。同时,它也让主战派的主张不再仅仅是基于理想和勇气,而是拥有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战略纵深。
会场内,之前喧嚣的争论彻底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的反思和逐渐凝聚的共识。辩论的天平,开始清晰地、不可逆转地向“继续坚守,利用‘群狼战术’所争取到的宝贵时间窗口,全力组织后方战略防御,并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转机”这一方倾斜。
一场席卷联盟最高议会的风暴,最终在两位老帅(一位在幕后,一位在台前)的鼎力支持下,以及前线那位年轻指挥官用非凡勇气和智慧所证明的行动价值面前,暂时平息了下来。
然而,这平息并非矛盾的终结,而是将更大的压力和更重的责任,转移到了整个联盟的后方。
在“铁砧”平台摇摇欲坠的指挥中心内,王启明凝视着星图。尽管“狼群”战术成功地将“掠食者”的庞大舰队拖入了恼人的消耗战,如同蜂群不断叮咬巨兽,迟滞了其进攻的步伐,为后方争取到了宝贵却有限的时间。但王启明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战术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拖延。它无法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而敌人的主力依然在持续不断地向平台施加着毁灭性的压力。平台的结构损伤在累积,资源储备正滑向枯竭的深渊。
他意识到,要想真正扭转这场绝望的防御战,甚至为后方争取到战略反击的机会,必须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必须获得能够一击毙命的战略情报。他的目光,越过眼前激烈的交火区域,投向了敌军战线后方那片被严密保护的黑暗空域。一个大胆而残酷的计划,开始在他因疲惫和压力而灼热的大脑皮层下逐渐成型、清晰:
组织一支规模小、机动性高、且抱着必死决心的精锐敢死队,执行一次单向渗透任务。
这支队伍的任务,将不再是骚扰或迟滞,而是像一根最锋利的探针,深入敌军控制区的腹地,定位并最终确认“掠食者”舰队维持其持续凶猛进攻的核心后勤枢纽的精确坐标。
王启明深知,这个后勤枢纽——这个负责为整个入侵舰队提供能源、弹药、备件和增援的庞大基地——就是“掠食者”这头战争巨兽的心脏。它深藏在重重保护之后,是敌人攻势得以维持的生命线。
“一旦我们能精确锁定这个‘心脏’的位置,并集中我们最后的力量予以摧毁,”王启明在内心推演着,“即使不能立刻让敌军崩溃,也必将引发其前线攻势的严重混乱和中断。这将极大地缓解我们正面防线承受的毁灭性压力,甚至可能为我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反击窗口。”
这个计划是残酷的,因为它几乎注定有去无回。但它又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在绝对的劣势下,唯一可能撬动战略天平、将战争引入新阶段的希望之火。这是一场用最宝贵的鲜血,去换取决定性时间的豪赌。
经过情报部门的反复分析和“狼群”小队前期冒险侦察传回的碎片化信息,一个高度可疑的目标区域被最终锁定。它位于敌占区的纵深地带,一个在星图上被标记为代号“阴影巢穴”的星域。这片空域远离主航道,被密集的小行星带和常年不散的星际尘埃云所环绕,天然的隐蔽性极佳。
所有迹象都表明,“阴影巢穴”极有可能就是“掠食者”舰队在前线附近建立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核心后勤中枢。情报推断,那里不仅囤积着海量的能源和弹药,更是敌方受损舰船进行紧急维修、兵员轮换补给的关键节点。可以说,它就是维持敌军持续猛攻的心脏和命脉。
然而,要想确认其精确坐标和内部布防情况,却难如登天。“阴影巢穴”周围戒备森严,巡逻舰队的密度远超其他区域,还布设了多层次、大范围的传感器警戒网和电磁干扰屏障。任何常规的侦察舰艇或远程探测手段,一旦靠近,都如同飞蛾扑火,会立刻被发现并摧毁,根本无法渗透。
王启明需要的,不再是不痛不痒的骚扰,而是一份能够改变战局的、具备决定性意义的情报。他需要一双能够穿透这重重黑暗、直视敌人心脏的眼睛;更需要一双能在被发现后、在毁灭降临前的最后一刻,将那份承载着希望与死亡的坐标数据顽强传递回来的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